山西晚报创刊20周年特刊——初心如磐职责如钢使命如山(二)(16)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寒冬,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在临汾某考古工地采访。
一直行走在路上只为还原真相记录历史
从山西晚报创刊那天起,文物报道就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这20年来,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考古现场,深入文物库房重地,就是为了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用手中的纸笔,去讲述那些深埋在泥土中、带着神秘色彩的故事。
多年来,山西的考古工作一直都在全国领先行列,但对于文博工作者来说,低调、内敛的他们却鲜少在媒体前发声,为了第一时间跟踪到这些文物报道,记者们总是煞费苦心,有时候一条文物信息的曝光,通常要等待多个时间周期,新闻早已变旧闻。
改变,从2009年开始。当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一所宋金古墓,为了向公众呈现更多的考古细节和信息,山西晚报联合省考古所,举办了“走入考古步入宋金”的大型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考古现场,与“古墓丽影”近距离接触。从前期的策划,到中期的探路、细节的探讨、持续的报道,以及活动时期的亮点呈现,凭借优秀的策划方案、完备的执行能力,以及备受关注的系列报道,山西晚报在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拉近了考古专业领域与公众的距离。随即,山西省考古所有了“公众考古工作室”,我们也通过自己的一篇篇稿件,让考古工作变得不那么陌生,让山西优秀的历史故事深入人心,激发了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热情。
考古工地大多在田间地头,这么多年来,山西晚报记者一直奔波在路上。还记得在2011年初夏,在后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翼城大河口霸国墓地探访现场,刚出土的文物让记者叹为观止;还记得2016年初冬,在一场冬雪过后,记者深入临汾某考古工地,去见证史前人类曾经生活过的“大豪宅”;还记得在2017年的隆冬,记者深入考古现场,见证陶寺北春秋墓葬的“神奇”之处;还有一次,顺着太焦线高铁建设的轨迹,记者一路追随着考古工地现场,行走着、发现着、铭记着、思考着,最终呈现了名为《太焦高铁沿线埋着多少历史,考古先行抢救百余墓葬重现》的稿子,虽然仅有3000余字,但在奔波的路上,我们行走了一周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