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〡大咖齐聚,中秋共话家书与亲情,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受邀参与(3)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这种冲突有时还不是因语言引起,有时是因肢体语言、语气等激起的矛盾,相信不少父母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反复唠叨,犹如古老的唱片在你耳边播了千遍,容易让人烦躁。
但文字不一样,我认为文字交流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它让你沉下心来思考如何沟通,如何更加柔和地表达。
由于职业的原因,书信我是常常收到的,现在家里都还有一万多封,存在一个大箱子里,很多纸张都已泛黄。
我常幻想:自己已老去,坐在摇椅上重读这些书信……应该也是很棒的事情。
但是,时代在变,现在人们都用短信、微信,很少再写信了。
我最近有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让我激动很久。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在写信,或许邮票在哪里买都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书信始终承载着特别的东西,纸张上承载着对方的体温,能够长久保存,这是不变的。
我个人认为,语言太过碎片化,是无助于自身文学修养的。
我没有写过什么家书,但我研究过写情书,甚至还专门买过《中外情书鉴赏》之类的书籍,里面有郁达夫等名家的情书,甚至会背下来。
我也给中学时期的女朋友写过情书,全文没有一个爱字,但却爱意满满。
虽然我现在不会再用笔写书信,但我还是很愿意用电脑写一封信给亲人、给爱人。
索良柱:
谢谢凌云老师。
说着家书,突然转到情书。
刚才凌云老师的发言,他一直讲啊讲啊,我没怎么听进去他讲的内容,因为注意力完全在他的声音上了。
摆嘉宾座牌的时候,我有意把凌云老师的座牌拎过来,离我最近。
但是他的声音一出场,就在我身边说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不真实,好遥远,总感觉在桌子上摆放一个收音机可能就真实了。
如果要追问原因,我想,听广播,也就是像听主持人是在跟我们读信一样。
下一位,有请杨宛老师。
杨宛老师是写散文的,我想她对书信一定是很敏感的。
我们请杨老师讲一讲自己家书里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