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的“野生诗人”破百万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读艾青?(3)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他的诗,永远向着他所生活的土地上的人民。用《诗刊》主编叶延滨的话说,“他始终站在弱者身边。”比如,写于抗战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并没有高唱激昂的颂歌,而是书写诗人在战争现场看到的深陷苦痛与灾难的农夫、少妇、母亲。低吟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的诗篇,冲破了抗战初期诗歌创作的平庸状况,在当时的整个文艺界都引发强烈反响。
他的诗,也时刻紧跟时代的脉搏,为时代放歌,应时代而新。艾青的诗歌,有两个创作高峰。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另一个是改革开放后。比如,1978年创作的《光的赞歌》是诗人对自己生活和创作一次总结,同时歌唱了一个新的中国“光明是属于人民的”“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当互联网的“野生诗人”破百万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读艾青?


正如艾青所言:“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
时代和人民,不会忘记为他们高歌的人。所以今天,我们也不会忘记,更不能忘记艾青。
思考当下,有多少脱离人民、脱离时代的“短命的文艺”被舆论诟病。它们中,有的是剧情悬浮的影视剧,不切实际、不讲逻辑,造成口碑市场双失;有的是“翻车”的心灵鸡汤,看似满满正能量,却没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看似是在议论艾青,其实是在再一次地郑重地呼吁“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那个初三学生的“疑问”。他之所以没能识别出艾青诗歌的美感,或许就是因为跳脱了时代的背景。
在今天提出传承艾青精神,也正是因为我们处在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时刻。
一方面,诗歌的“小众”时代已经过去。
“近年来,诗歌的繁荣有目共睹。诗歌在年轻人中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江苏凤凰出版社原总编辑于奎潮惊讶于互联网上百万“野生诗人”的创作热情。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