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党史|史诗长征和长征史诗|郝安专栏(3)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1935年10月,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已横跨10个省,长驱两万里,到达甘肃省的六盘山下。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如果说过了雪山草地,红军的胜利已经在望,那么,登上六盘山,则是胜利在握了。毛泽东在攀上盘旋六道,海拔3500米的六盘山后,驻足山巅,不觉诗兴勃发。历史即将掀开新的一页了,最后一座障碍对于一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部队来说,已经不在话下。此时的毛泽东回顾坎坷征途,瞻望革命前景,即席口占了一首《长征谣》,当时就在红军,后来又在八路军、新四军流传。这首《长征谣》,即是1949年公开发表时,词名改为“清平乐”的《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金声玉振,壮语惊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排山倒海,推宕生姿。纵览全词,雄浑豪放,磊落英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极富感染力的杰作。
1935年10月21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余人,缴获一批轻重武器和战马而胜利结束,实现了毛泽东不要把“尾巴”带入根据地,打它个胜仗,作为“礼物”送给陕北人民的目的。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毛泽东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0多年后,在1947年彭德怀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的祝捷大会上,毛泽东兴之所至,又重新吟诵这一首诗。吴起镇这场伏击战后,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艰难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毛泽东如此钟情于山,挚爱于山,是因为他和他的事业,与山结下了不解的特殊因缘:湘潭的韶山,是他的诞生;恰同学少年,相继在湘乡的东山和长沙的岳麓山求学。1927年秋收起义,他领着队伍上了井冈山。井冈山就是他马背写作的起点。从此,毛泽东和红军处处以山为家。在湘赣山区,在赣南山区,在闽西山区,毛泽东说自己是“占山为王”,几乎天天依山而据,凭山而立。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崇山峻岭,万水千山。直到抗日战争开始之前,红军和蒋介石所处的位置,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还是“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在河北的西柏坡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撼天动地的辉煌。进城后,他一开始住在北京的香山,指挥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打到南京,解放了全中国。
山,既是革命的发祥地,又是红军的摇篮;山,既是战斗的屏障,又是进军的依托。可以说,山,伴随了毛泽东轰轰烈烈、叱咤风云的一生。由此,我们便不难悟出,毛泽东为什么在他的诗词中,这样喜欢写山咏山,这样喜欢提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