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全本(8)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3、杂剧的思想内容
杂剧《西游记》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为追求理想而顽强奋斗的坚韧精神。剧中唐僧的形象,更多保持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作者热情赞扬他不怕危难,只身西行的胆识和勇气。第五出极写为他送行的隆重,浓笔渲染行色的壮伟,甚至用唐朝开国功臣来反衬唐僧西行的气概与勇敢。第二十三出,返回东土,众仙相送,是英雄式的凯旋大典。这都是对唐僧坚韧不拔,为追求理想而毫无畏惧精神的礼赞。前后呼应,隐然称赞他是一位人神共仰的英雄。作者在第二十三出借神佛之口说:
西天西如来亲送,中国中和尚才行,南海南菩萨来将。虽然一番受苦,也能勾百世流芳。实际是教育人们,要作成一件事,必须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剧中孙悟空形象,一改《取经诗后》中文质彬彬的“白衣秀士”面貌,变成一个勇敢、机智、灵活、狡黠而又野性未改的英雄。他的叛逆精神、坚持斗争的勇气、嫉恶如仇的性格,都为小说奠定了基础。杂剧《西游记》通过奇瑰丰富的幻想,通过孙行者、猪八戒、女王、裴海棠等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崇尚自然、张扬人性的倾向,的确有一种明中后期李贽“童心说”先驱的味道。孙行者所具有的狂傲美特色,便是“童心”、“真心”的生动体现,为此后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文艺铺平了道路。 [1]
总之,杂剧《西游记》充分反映了元末明初东南沿海社会和思想的变化,是具有市民意识和个性解放、心灵自由要求的。这种思想,开了明中后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先河,也对小说《西游记》给予了深刻影响。
整合分析
在鉴别了一些现象之后,现在可以看出《西游记杂剧》和吴昌龄的杂剧都是源自更古老的队戏《唐僧西天取经》,在取经故事的演化中,确实存在着一根主线。 [2]
还可以看到除了吸收第一本江流儿故事、第四本猪八戒故事之外,杨景贤更重要的功绩已经凸现出来,那就是在第三本的“神佛降孙”、“收孙演咒”两折中对孙悟空的故事作了重要的改造。在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有了孙悟空的名头,虽然可以猜测那其中许多故事都应与孙悟空有关,但那里的孙悟空与《西游记杂剧》的孙悟空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即 《西游记杂剧》的孙悟空叫“齐天大圣”,这齐天大圣原是中国本土的、道教的神圣,自有出身,正是在《西游记杂剧》中才将它与外来的、佛教的孙悟空合二为一,这正是《西游记杂剧》最大的创造、最大的贡献,也应该是杨景贤将取经故事重新命名为《西游记》的一个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