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完底层“京漂”圣人扬雄-大隐隐于朝廷(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还好他比较安贫乐道,只喜欢圣贤书;如果不合意的事情,即使给很多钱也不干。
前面说过,子云跟我一样,有点口吃。像我们这些口吃的人因为交际水平不行,一般都比较沉默寡言,喜欢学习,喜欢一个人安静地思考,对功名富贵比较淡薄。相对来说,为人平易近人,宽和,不用像其他人一样故意“修身养性”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举止而博取声名。
他很喜欢辞赋,尤其对我的文章,觉得壮丽典雅,总是模仿(这里让我臭美一下)。
但是他又觉得屈原的文才在我之上,可惜命运不济,最终投江而死,每次读屈原的文章都眼泪鼻涕一起往下流。看出来,是比较容易EMO的那种。
他信命,觉得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自尽呢?于是根据《离骚》写了一些文章,有一篇就是《反离骚》、《畔牢愁》、《广骚》。
这哥们也是醉了,比我多愁善感得很!
从我们那个时代开始,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加上国立最高学府--太学的传播,社会上流行研究儒家经典,而其中对经典章句的解释就是很大的一个学问,慢慢就形成了很多经学家。
子云对此不太感兴趣,觉得通晓字词解释,都是小儿科的事情,读懂圣贤的精神要旨是关键,没有必要穷经皓首地去研究细节,称那些腐儒是“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在老家成都西南的邛崃,也就是我内人卓文君的老家,有个叫庄君平的先生,是道家的人,以前也在成都混,不过是做算卦先生的。他算卦挺有意思,每天得一百钱够生活了,就打烊休息。
这位先生知天文,认星象,善占卜,通玄学,钻研周易数理和老庄哲学,无所不通。后来他从成都离开,隐居到邛崃的横山,开办了“横山读书台” ,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民办学校。
他平日里一边教课,一边整理著作。他的《老子指归》后世还有残卷,对后世的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子云离他家不远,自然就近拜师。当时拜师的传统礼仪是根据《论语·述而》里面孔子的“束脩之礼”,也就是“送十条腊肉”。
庄君平说算了,不讲这些礼数!这里主要讲道家,这拜师礼是孔子提出的,不适用。
子云想:腊肉既然带来了,您就收了呗,但得有合理的借口,于是坚持说:孔子儒家是为了帝王,老庄道家为了子民,这并不矛盾呀!如果两者能够兼具,不正好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吗?
庄君平自然知道里面狡辩的成分,不过还是对子云的才智比较满意,所谓“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于是收下了这个弟子。子云就在里面本硕博读了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