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王作尧回忆东江纵队抢救滞留在香港的邹韬奋等文化人士(2)
2023-07-08 来源:旧番剧
因此,我们明确分工后,立即分头行动了。
当时,筹款是最伤脑筋的。战乱期间,行商减少,我们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税站,收入自然也少了。因此,我发动同志们向附近的商人、地主借粮借款,并把税站收税的地区和范围扩大。同时,让港九地区活动的部队也承担起搜集物资、借粮借款的任务,帮助解决九龙新界地区交通线上的食宿供应。但是,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为了节约粮食,我们部队的生活更艰苦了,战士们每天只能吃粥和番薯、野菜,有时一天还只能吃上一顿。另外,由于战乱,梅林坳这个交通要地,不但停止了税款收入,还要担负救济每天路过的成千上万难民的工作.
敌后紧急抢救的工作开始了。在港九地区活动的武工队员、交通员们接受了任务,意识到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立即化装分头摸进了市区。
在香港担负组织抢救工作的同志们,很快地和一批著名的文化人联系上,帮助他们化装成客商、海员、医生、太太、工人、小贩等,反复转移住地,徒开敌人的耳目,摆脱敌人的监视追踪。一月九日夜晚,当交通员进入市区后,就马上带着集一批化装成难民的文化人来到铜锣湾上了小船。在月光朦胧的江面上,小船绕过密密麻麻的大小船只,停泊到铜锣湾最外头,势候着偷渡的时机。第二天拂晓前,当铜锣湾出口处守卫的日军哨兵换岗时,小船就飞快地冲出了湾口。小船上的船工都是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他们让文化人们藏在舱板下,沉着应付各种突然出现的情况,终于不失时机地把小船划出敌人封锁线。天蒙蒙亮,小船就到达九龙红石勘了。上岸后,再掏出钱来应付一下那些专向偷渡者索取“买路钱”的“烂仔”,“偷渡”就成功了。就这样,几天之内,在香港的几百名文化人,安全地转移到九龙我们部队的交通站来了。
接着,交通站的同志便负起带他们来白石龙的任务。十一日清晨,第一队文化人离开九龙向青山道出发,这一队有茅盾、邹韬奋、戈宝权、叶以群、于伶等数十人。青山道是难民们的必经之路,他们化装成难民的样子,有的身上背一小袋米,有的带些简单的包袱,把眼镜、钢笔这些知识分子用的东西都收藏起来,在我们最好的交通员谢艳照、赵林的带领下,经荃湾出元朗。我们设有茶水站,休息、用饭站。其中一大段荒无人烟的山路有土匪出没,但我们在事前已经打好了招呼,他们都不敢妄动。有些地方偶尔跳出几个拦路打劫的烂仔,都被我们的著戒人员缴了械。因此,这段路还是比较顺利地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