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诺兰:《奥本海默》具有梦魇般的特质(8)
2023-12-21 来源:旧番剧
奥本海默见证三位一体核试验的成功
澎湃新闻:制造原子弹涉及的量子力学,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物理理论。但我发现电影里其实有不少物理理论方面的讨论,还有画面以具象的形式表现了奥本海默脑海中对于物理学的思考。为什么要加入这样的情节呢?
诺兰:你的问题本身已经说明了观众无法接受量子理论、量子物理学的具体理论内容。我也不懂,毕竟我不是物理学家,观众也不是。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出一种更直观、更形象、更感性的方法。因此,我们展示了奥本海默的思维过程,并选择了能让人有所启发的具象的形式,总结来说就是:量子物理学家是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来看待物质,不论是钝物质还是无物质,他们都能从中看到能量,看到能量波;经过多年理论化的研究后,这种能量可以被释放出来,可以被利用来产生破坏力。
通过这种方式,这些意象给了我们一条线索,我称之为奥本海默灵魂与想象中的能量振动。但这种震动也确实存在于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因此,伴随着视觉效果和声音效果,我们将奥本海默对于理论的思考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整部影片中。
澎湃新闻:说到声音效果,《奥本海默》全片的声效都非常出色。我很好奇,你作为创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一因素的。是在写剧本时就已经构思好了,还是在拍摄过程中决定的呢?
诺兰:有些声音的表现的确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有了概念,比如众人发出的跺脚声以及揭示声音来源的方式。其他很多则是后来才想到的。比如表现量子世界里能量振动的声音,就是很晚才确定的。我们做了很多实验,用了很多不同的办法尝试寻找这种声音,最终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找到,并让它在影片中保持如一。
总而言之,不同的情节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我们在处理三位一体核试验时的声音表现,就是忠于真实的物理现象。我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决定要这样做了,然后落笔时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表现方法。
不要去评判他,而是要去理解他
澎湃新闻:影片的很多内容都是以主人公奥本海默的第一视角呈现的,你曾表示:这样做观众得以“与奥本海默同行。我们将站在他的视角,进入他的内心,与他一同体验一切”。然而,这么做会不会在价值判断上有代替观众思考之嫌呢?毕竟从“曼哈顿计划”的创立到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原本就是相当有争议的。
诺兰:在我看来,选择代入奥本海默的视角,是进入这个故事的戏剧性的方式,也是我认为能吸引人的方式。我发现在电影中讲述个体的故事,尤其是一个天才的故事时,主人公很可能会被异化。毕竟,我们很难理解一个天才,也很难理解天才的魅力。所以,对我来说,代入他的视角,是我保持对他的兴趣、与他产生联结的方式。而其中必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评判他,而是要去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