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黄浦江两边,我的上海童年
2024-01-14 来源:旧番剧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1994年,电视剧《孽债》一经播出就成了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对当时9岁的我来说,感触最深的不仅有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更有剧中对上海人生活的描绘。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就有赵友亮老师饰演的沈若尘将自行车推上摆渡船,过黄浦江上班的场景。
这一幕对儿时的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因为这是当时上海人唯一往返浦东浦西的途径;说陌生,因为当时几乎没有理由让一个生活在浦西的孩子前往浦东。
但还是有那么一些零星的机会,令我乘上了往返浦江的摆渡船。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家的邻居是一对爷叔阿姨,爷叔的外孙比我小一岁,每个周日会到爷叔家,我和他自然玩到了一块。一次,那位小伙伴向我发出邀请:“下个礼拜,到我家里来玩吧!”“好啊!你家住哪里?”“浦东!”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和浦东产生交集,就在之后的那个周日,父母带我踏上了前往浦东的旅程。那天玩了什么,吃了什么我已经全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小伙伴家里看到了蝌蚪,他告诉我,就是在家附近的池塘捞的;一个是中午出门,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半了。
浦东真远啊,去一次不容易!这是我心中对浦东的首个印象。
小时候,外滩是经常去的,但在那个“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年代里,大家不会以浦东作为合影留念的背景,而是会看着万国建筑博览会,感慨浦西车水马龙的繁华。如同《孽债》里云南的美霞、思凡们刚来到上海,乘公交经过外滩,看着那些建筑和高楼大声惊叹一样,那时如果有从外地来的朋友,肯定要带对方去外滩看看,而逢年过节很多上海人也是要举家去外滩的,骑在爸爸脖子上,举着刚买的充气榔头,别提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