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解说词全文第九集实业(4)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数年的游幕生涯,已经让他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和声誉。但“学而优则仕”,依然是他心中认定的唯一正途。然而在之后的四次会试中,他都名落孙山。
科举这条路,张謇从15岁开始走,历经各级考试二十多次,如今已40岁了。他无法不感到心灰意冷,最好的时光正在一去不返。
一晃就快十年了。这十年里,大清帝国的态势是相对平静的,但后世学者却称之为“关键的十年”。
它延续着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治下的“同光中兴”的向好局面,但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并未解决,强敌环伺,虎视眈眈。
正是这十年,影响了大清帝国之后的走向。和时间一起流逝的,是无数个可能改写命运的机会。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
张謇有过沮丧和低落,甚至把常用的考具都扔了,但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当朝帝师翁同龢的奖掖扶持,也让他对政局有了新的认知。
翁同龢位高权重,却对同乡的后起之秀张謇格外垂青。为了给皇帝储备人才,他有意栽培这位品格才识俱佳的后辈。
他们以师徒相称,十年间交谈过多次,为了帝国的前途费尽思量。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大清朝被迫打开国门。
痛定思痛,朝廷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办了新式学堂,派出了留洋学生。
二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让大清帝国找回了些许自信,尤其是拥有了被称为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
只是,有识之士不难发现,此间并没有关于国家再造的整体性思考和制度建设。而朝中,帝、后的二元权力结构却隐藏着失衡的危机。
然而,人们总是要等到最坏的情况发生之后,才会对曾经错失的时机懊悔不已。
公元1894年,为庆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加开恩科会试的消息传到了南通,垂垂老矣的父亲再次燃起希望。
他劝勉张謇:你还未老,我也还没有老到糊涂的地步,不如再试一次。
再试一次,这像是张謇对自己说了半辈子的话。42岁的张謇对于功名已没有太多念想,他知道,世界之大,还有许多可为之事。
他的半生都为科举所困,如同这个国家一样,已经打开了新窗,呼吸了新风,却仍为陈腐的理念禁锢,在新路上举步维艰。
但看着七十多岁的老父亲,想到父亲几乎孤注一掷般的寄托和盼望,张謇无法拒绝。为了可能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他再次奔赴京城。这一次,恩师翁同龢也在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