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一是促进历史文化复兴,学以成人。张载的价值观经历了“出入佛老,返于六经”的过程,他反对“以心法起灭天地”,既然天地是生生不息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不是佛教所说的虚幻、寂无的世界,而是实实在在、充满生机、有积极意义的世界,所以,人应该在宇宙的大化流行和现实世界中寻找万事万物的所以然和人伦日用的所当然,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分。他主张传承圣贤学说,承继圣人之志,“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最终目的是“学以成人”。在张载看来,为学的根源,在于对社会的关怀、真理的追求还有信仰的坚守,为学是为人的基础,为人是为学的目标,通过阅读经典,穷理尽性,学习圣王广教天下,涵养圣贤气象,成就圣贤人生。
二是为勇担文化使命提供精神支撑。国家之魂,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也是良好政治秩序的根基,“道统”的确立在于其历史思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文化得以传承,经典作品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是公共性的精神资源和道德资源。几千年来,经典作品在维护国家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文化主体性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新时代,每个人都应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勇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情怀,“为万世开太平”是他一生最大的理想追求。其核心含义是指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即每个人都要充分挺立个体在宇宙大化中的主体性,成就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太平”即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时世和平。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就有“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说法,经过历代思想者的阐发,成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愿景和追求。但张载并不限于当下社会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更广阔的视野,希望为无穷后世开创出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
一是为百姓创造富足安泰的有道社会。中国自古主张富民厚生,众安道泰。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恒产”是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料,“恒心”是民众对于统治者维护之心的持久性或恒长性。张载体察农民疾苦,为改变贫富不均,提出“家不富,志不宁”“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的经济主张,同时对于贫民耕而不免于饥、富民坐而饱于嬉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希望以此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尽管最终未能落实,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