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听中国科技的强劲足音(1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魏均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破‘四唯’”意味着必须抓紧“立新标”。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如何实现以“看病”的实绩“论英雄”,是“破‘四唯’”后临床医生人才评价的难题。我们开展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建设,希望以治病救人的具体案例,为临床医生评价“不唯论文”提供支撑。2021年,这个数据库取得很好的进展,截至目前,已收录病例报告8万篇、下载量88万、阅读量900万。现在,我们正在研制临床案例成果综合评价分级方法,试点探索案例成果评价应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真正与临床医生职称评价体系形成有机衔接。
石晶林(中科院计算所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缺芯少核”一直困扰着我国无线通信产业的发展。过去一年,在“揭榜挂帅”的创新政策引领下,我和团队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问题解决成效为标准,既给“将士”充分下放权限,又通过签订任务书、军令状等形式压实责任,最大限度保证科研攻关效果。我们建立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管理、研发团队,并带领团队研制出针对我国通信专用的DSP核及空地网全系列无线通信协议软件,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摆脱国外依赖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特别是在面对国外压力时,我们作为国内最早参与到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研制的团队之一,以芯片模块、信关站接入网系统和测试仪表等系列产品助力天通一号建设,有力支撑空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
刘明侦(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寄托着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厚望。这些年,国家给了青年科研工作者很多机会,舞台已搭建,我们如何“唱响”?2015年回国后,我开始独立指导学生、搭建实验室、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信任感爆棚、支持力拉满,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干!但创新需要灵感,科研需要时间。工作中,也遇到一些老问题、新矛盾。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在起步阶段,受到科技评价、激励机制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跟风“热门”领域、追求“短平快”现象,这既难以将科研做实,更浪费了时间及资源!现在,给予了基础研究人员更大自主权,符合人才成长发展的绩效评价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只有从长远出发、基础入手,才能把科研做扎实。
梁步阁(中南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
如何把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十几年来,我们致力于微功率超宽带雷达生命探测装备的研究。例如,多发多收体制雷达生命探测仪,让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1年,探测装备在8个消防总队示范应用推广。面对疫情,我们又研制出我国首台可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心肺检测雷达,在机场海关示范应用。如果说创造是形成知识产权的基石,那么应用就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通道。我们已启动知识产权转化和融资工作,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让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的专利,持续换来成果转化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