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世界的“熊猫队长”回来了,听听“熊猫之父”怎么说?(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此前平昌冬奥会上“熊猫队长”的走红是一个宣传熊猫文化的契机。 谈起网红“熊猫队长”,刚从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回来的胡锦矗赞许有加。“熊猫是我国的国宝,熊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熊猫的故乡四川,‘熊猫队长’的故乡南充也应该营造熊猫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南充的民俗民风都逐渐接受大熊猫。”胡锦矗说,“熊猫队长”的形象憨态可掬、活泼可爱,而且通体透亮,具有极高的科技感和现代感,极易被普通群众所接受。 “在南充,熊猫文化还没有形成。在学校,因为生命科学学院有专门研究熊猫的专业,校园里形成了一种熊猫文化,学生们对熊猫都大致了解,而且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一种文化要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必须要具有民俗民风的基础,而现在南充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胡锦矗遗憾地说。 如何能在南充形成熊猫文化?
胡锦矗建议,趁着“熊猫队长”的热度,可以打造一对“熊猫队长”的雕塑,置于博物馆中,同时配以相应的图片解说,借以打开宣传熊猫文化的窗口。后续要加强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宣传,在南充初步形成熊猫文化氛围。 对于南充熊猫这一文化符号的发展,胡锦矗说,“熊猫队长”可以打造成南充“熊猫文化”名片。
组建团队展开调查 翻山越岭与熊猫结缘那么,胡锦矗和熊猫有着怎样的故事呢?20世纪70年代,中国关于熊猫的研究一片空白。于是,1973年,全国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应时而生。1974年,45岁的胡锦矗组建了一支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受命进入四川卧龙开展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这一调查,便花了4年时间。“大熊猫属于独栖动物,嗅觉灵敏,能发现数公里外的异动,往往人还没有靠近,它就一溜烟不见了。因此,4年时间,我们真正看到大熊猫的次数少之又少。只能从大熊猫的粪便来着手。”胡锦矗说,不仅调查研究遇到困难,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调查队踏遍川西群山,走遍了岷山、大小凉山等地区,查清了大熊猫的数目和分布区域,发现了大熊猫分布的重要规律。4年后,行程9万公里、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