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会客厅|舞剧《31°N104.2°E》制作人杨羚:艺术不需要看懂,美是唯一标准(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剧中“王”的青铜色贴金的服饰,灵感来源于青铜大立人的拓片
演出前去三星堆采风
古蜀文明艺术化解读
登台演出之前,经年累月的彩排,已经让舞蹈演员们疲惫不堪。为了演员在演出前能有更好的表现,杨羚和导演商量,给大家放假一天,集体去三星堆采风。站在神秘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前,与展柜里的文物久久对视,演员们找到了古蜀人的“精气神”。
三星堆及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上都没有文字,这给了杨羚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起文字记述,古蜀文明遗留下的视觉元素给了杨羚创作团队更多的灵感。来自中央芭蕾舞团的服装老师李坤,从三星堆文物中随处可见的几何形硬线条中取材,在服装的剪裁、质感上还原了古蜀风格。比如,剧中“王”身着青铜色贴金的服饰,灵感便来源于青铜大立人的拓片。
包括舞剧刚一开篇,古蜀人择水而居,耕作渔猎,那鸡鸣声、水流声,还有鱼游、鹿鸣,都是从古蜀文物中获得的灵感。
这便是《31°N 104.2°E》和其他现代舞剧最大的不同:取材自古蜀文明,又有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学术支持,让舞剧的创作有理有据,同时也让古蜀文明有了艺术化的解读和延伸。
今年是杨羚正式踏入文博界的第11年。她自嘲像一个“好奇宝宝”,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总是会产生林林总总的疑问,然后请教文博专家获得答案。
比如,她发现无论在玛雅还是罗马,无论是黄金还是玉石,制作而成的面具都是闭眼,而三星堆与金沙出土的面具却都是开眼的。这让她感受到了来自3000年前的“神”的注视,她决定将这份震撼带回舞台。
在古蜀文化中,面具预示着神的再现,面具中“眼睛”的表现形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着古蜀人的祖先崇拜。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31°N 104.2°E》的舞台上空,悬挂了巨大的白色装置,其实是眼睛的隐喻。这一装置的灵感来源于三星堆出土的眼睛形青铜器,喻示着古蜀先人一直在关注着这片土地。
古蜀人认为西北是神之所在,当舞剧走向尾声,所有演员朝向西北角跳起了祭祀的舞蹈,完成了一场神圣的祭祀,还原了一场人与神的狂欢。这一系列对古蜀人的生活考究而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呈现,使观众更为直观地体验到古蜀文明的神秘与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