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票房过亿!这部武术电影《神秘的大佛》是如何诞生的?(11)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追求票房,在今天的电影市场再光明正大不过,每个电影人都期待创作一部票房冠军影片。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没有市场经济的提法,人们缺乏商业片、娱乐片的意识。那时电影最不可缺少的是教育价值,至于“追求票房价值”,被口诛笔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尽管《大佛》所呈现的商业萌芽和娱乐性,绝对有“敢为天下之先”的意思,但多年来面对不同的媒体,张华勋反复讲过,他创作《大佛》时根本没有追求所谓的“商业性”和“票房价值”,自始至终考虑的,只是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
这篇文章一出,种种批评纷至沓来,张华勋再次陷入舆论漩涡。电影尚未公映就遭到如此猛烈抨击,实属罕见。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只能将满腔愤懑诉诸笔端:“我们没有把《神秘的大佛》看作是什么‘花’,就把它当成一碟四川泡菜吧,也无非是想调剂一下人们欣赏的口味。但是绝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吃泡菜,就非要把泡菜贬低一番不可,说它‘格调低下’,是什么‘发霉的食物’,甚至还认为喜欢吃泡菜的人也是平庸之辈,‘受到庸俗趣味的麻醉’,这样就未免有点太偏颇了。”
同样困惑的还有摄影师梁子勇、剪辑师傅正义和演员管宗祥,大家商议一番,决定以联名文章的形式进行辩白。2月16日,几位创作者带着反驳文章《“深思”的深思》以及北影厂的公函,去了那家报社,然而报社不予发表。
就在这时,传言又起,风传《大佛》将被禁映,中国电影公司已经停止制作《大佛》的拷贝。据刘晓庆回忆,当时连她给一家杂志写的文章,谈到拍《大佛》时的辛苦,也被删得一干二净。这期间,张华勋给电影局和北影厂的多位领导写过信,都不了了之。后来,他才知道,汪洋厂长为了此事,还在中宣部开会辩论了好几天。
面对业内压力,北影厂领导认为,有必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成报告,向中央申诉。于是,关于电影《大佛》的申诉报告,被寄给了中纪委、中宣部、人民日报编辑部等多家单位。许多年后,张华勋在《大佛情缘》一书中坦言当年的心境:“我紧张过,担心过,害怕过,有许多晚上甚至睡不着觉,常常疑虑重重,乃至做了再挨批斗的准备……”
时代毕竟不一样了,对《大佛》的批评引发的并非全是负面意见,而是开启了一场激烈的争鸣。香港《文汇报》《参考消息》《电影艺术》等媒体,纷纷对《大佛》进行报道和讨论。《电影艺术》接连发表了三篇关于《大佛》的文章,除了导演的解释,另外两篇分别持相反的观点。
持批评观点的,是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梅朵。其观点与《电影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文类似,认为《大佛》没有教育意义,武打场面没有美感,制造恐怖气氛,对观众进行感官刺激,片中挖眼睛的镜头就是最突出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