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这些意象的产生,半是源于江南人对故乡的回望,半是来自异乡人的反观。在这中间,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这些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

“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古代江南,水乡泽国,以河代路,是船的天下。《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曾在其腹地开“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连接起苏州和扬州,从而沟通了太湖和长江流域;向南开“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从而沟通了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吴古故水道和百尺渎所构成的水道,是江南河即江南运河的前身。此外,越国疏浚了“山阴故水道”(《越绝书·地传》),这是浙东运河的前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凿丹徒水道,取直江南河的北段;三国时孙权进行疏浚,邗沟和长江船只从“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南齐书·州郡志》)。
江南河联通南北,不仅打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超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谢朓《入朝曲》);“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其中”(《南齐书·丘灵鞠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这些六朝诗文中所呈现出的江南意象,具有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性审美气质。我国历来有“北上南下”之说,江南运河的畅通,使得北方人士纷纷“下江南”。

“下江南”意象中包含着一种从流飘荡的“悠悠”物象。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性精神的所在,这里有隐隐的青山、缤纷的花树、低徊的明月和清风、如烟细雨下轻轻摇动的舳舻,还有小桥流水人家、诗酒和似水流年、自由如风的岁月、空灵玄虚的思想。隋代“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资治通鉴·隋纪》),乘船下江南显得更为便捷。士人们摆脱了车马的束缚,沿着大运河乘船顺流而下,赏看倒映在水里的江南风物,悠然的心情溢于言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其中自有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审美心态。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