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展,带你走进梦中江南(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江南人由来已久的追求。展品中的犀角雕荷叶螳螂杯,是一件典型江南风格的工艺品。此杯为明代后期流行的荷叶杯样式,荷梗中空,兼具杯柄与吸管二用,啜饮、吸饮两宜,持之风度娴雅,深受文人青睐。整器刻画细腻,杯中置螳螂一只,跃跃欲动,富有情趣。其余诸如温润端庄的玉器、千文万华的漆器、俨然图画的织绣、清逸脱俗的竹刻、简练优美的家具……这些工艺美术品既反映了江南的生产与科技水平,也体现了江南人的审美品位与艺术创造力。
开放兼容,是江南的胸怀
江南的开放,由来已久。隋代京杭大运河基本完成。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与淮河、长江、钱塘江,保障了漕运,促进了商品贸易,也推进了江南与各地的交流。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扬州、江阴、太仓、杭州、宁波、温州等地成为通商港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以太仓刘家港为起锚地和回航安泊之所,《明会典》中有详细记录的朝贡国家已近130个,江南与海外的交流引人注目。展览中的唐代巩县窑三彩抱柱狮子、北宋越窑青釉摩竭形器、元代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以及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卷》等文物,展开了一幅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并臻、江南城镇“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画卷。
开放与通商带来了审美趣味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在工艺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瓷器为例,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各种异域物品,其中就包括青花料“苏麻离青”。此次展览展出了一件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造型源于伊斯兰教寺院里沐浴净身用的金属执壶,颇具异域风情。这一时期,御窑厂烧造了不少此类器物,用于与西域诸国的朝贡贸易。明清景德镇工匠还完成了许多外来订制需求,如展品中的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镂空带托盘果篮,青花浓艳,纹样生动,堪称实用与装饰完美结合的作品,主要销往欧洲,是外销瓷的代表。
上海开埠以后,江南文化的重心逐渐移至沪。一个庞大的画家群体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卖画为生,所作绘画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雅俗共赏,被称为“海上画派”。20世纪后,“海派”的称呼扩散到戏剧界,很快又漫至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言谈举止,于是有了海派文化的概念,成为上海的文化主流。海上画坛的部分艺术家,如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等,远渡重洋学习西洋绘画技法,回国后又借鉴西方绘画教学体系创立美术学校、开展美术教育,引领中国绘画等艺术的发展。所谓“海派”,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标新,又有对中西文化的糅合,更由各地移民共同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