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文艺,迎来硕果飘香丰收季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河湟文化使者毛文斌先生
乐都作家、作者近年来出版的部分人文书籍
“巨石斜横碧水涯,石边松下有人家。春风不早来空谷,四月深山见杏花。”作为“彩陶之乡”和“南凉之都”的海东市乐都区,迈步走向了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前沿,一个初具规模的高原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彩陶之乡”正在讲述着全新的故事。
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相呼应的是,乐都区的文艺事业亮点频现。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为作家、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五十多位作家、作者躬耕于文艺园地,一百多部文艺作品公开出版亮相。阵容强大,引人注目,形成了青海文艺界的“乐都现象”。
历史视野中的人文景观
在青海,乐都的文化教育久负盛名,人才辈出,星光灿烂。
据1940年乐都县白崖子出土的汉代三老碑文的记载表明,三老赵宽在1800年前的汉代就在乐都一带办学授徒,培养人才。
东晋时,南凉秃发乌孤建都乐都后,大力兴办教育,曾设过学校,选出德高望重的先生教育贵族子弟,在兴盛时候,还提倡过儒学,甚至还试行过类似科举的制度。
隋唐以后,青海河湟流域文化教育发展已有了雏形,私塾、义学等新的文化教育形式萌生。明朝开始开办一定规模的教育,明孝宗时,州县均设置社学,凡民间儿童15岁以下者一律到社学读书。清代,规模大的乡、区、堡内均设社学。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福建光泽人何泽著任碾伯知县,这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县官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创办“乐都书院”。由于乐都当时称碾伯县,人们习惯将书院称之为“碾伯书院”,和西宁的“湟中书院”“五峰书院”、大通的“大雅书院”、贵德的“河阳书院”并称为河湟五大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