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界“神笔马良”张欣去世,他曾给“白银案”通缉犯画像(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苦练基本功 画了几十万张人像素描
1960年出生的张欣16岁到北京当兵,1982年复员到上海铁路公安处松江站派出所,成为驻站民警,画画只是业余爱好。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欣画了生平第一张嫌疑人模拟像,并成功帮助同事破获了一起偷盗案件。随后,张欣作为技术人才被调到了刑队技术组。
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张欣给十多个案子的嫌疑对象画像,目击者大多数说不像,有的勉强说像。通过反思,张欣认为嫌疑人的特征不明显,自己的本领不过硬。由于目击者往往不能非常清楚地描绘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所以画出的像自然就有很大出入。想起那些受害人家属的眼神时,张欣那股不服输的劲就上来了。
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张欣每天利用乘火车来回上下班的机会,拿出画笔描画身边形形色色人的面貌特征,回家后也见缝插针地画,上班时更是全身心沉溺其中,一年下来就画了一万多张头像。他还重新走进美术学院进修大专和本科的课程;利用节假日走进城市、农村、矿山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认真观察各类人的体貌特征,并画出了几十万张各类人的素描。张欣说:“遇强则强”,困难越大,我就越有斗志。
画像数万张后 他探索出自己的画像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利用画像破案增多,他在上海乃至全国有了知名度,慕名而来的案子也逐渐增多。张欣说,在为案件制作了数万张模拟像后,他才渐渐摸出了路子,有了一点画像感觉。当目击者向他描绘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时,往往说不清。张欣就根据经验,初步判定嫌疑对象的大概体形,然后开始在头脑里将各种不同人的脸型、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分别组合成人的头部形象,直到目击者真正认清为止。
长期实践使张欣对口述的人物形象有了很强的理解力。他画出的像,只要口述者指出,他能很快地修正,画过一次就在脑海中留下极深的印象。一旦出现相似的人像,他很快就能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