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某一职位后,发现自己不喜欢,怎么办?(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回道琳琳的案例里,她决定进入某一行业/岗位时,很可能是抱着可以试一试、做一做的态度来的。这也说明,她求职时的态度是相对随意的,并没有早早做好职业规划然后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前进,所以才会遇到问题产生迷茫。
我们要聊的第二个话题是“预期管理”与“自我调节”。
初入职场,大学生们对职场生活或多或少有些迷茫,有很多知识亟待学习,有些困惑等待解答,有很多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可能对新环境和新工作感到不适应,面对冷漠的同事、不欣赏自己的上司、枯燥乏味的工作、无止境的加班、劳心劳力的内耗……
当你抱着过高的期望接触现实工作环境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感觉处处不如意、不顺心。这时你要转换心态,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尽量把期望值调得低一些、现实一些,客观地看待一切。
面对困难,除了具备好的心态,你还要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办法。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你可以虚心请教同事;对于自己的困惑,你可以恳请前辈给予指导;对于公司的现状,你不要有过多的挑剔,要看到每家公司都有它独到的优势;对于自己加入公司的决定,不要轻易怀疑选择的正确性,更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想退缩。
我们也把这个建议送给琳琳,当遇到落差时,只要她多和同事朋友交流,干好本职工作,当慢慢进入工作状态后,她就会发现,她的迷茫、焦虑、困惑会越来越少。
我们要聊的第三个话题是“试错”与“调整”。
大学生求职一定不要害怕“试错”。对不少毕业生来说,工作的前几年就是“过渡期”,或者叫“试错期”。如果你实在对自己选择的工作提不起兴趣,或者做了很多努力之后仍然不在状态,你甚至不需要去主动“适应”,完全可以选择“逃离”。
“试错”不是“错误”,它并非毫无价值,也无需用道德大棒来“棒喝”。每个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都会给求职者带来一种认知上的体验,让你在“尝试”中重新发现和把握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内心的需求。很多大学毕业生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我们建议大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早早去实践、去实习,也是这个道理。实习除了提升技能、适应职场外,还有一个目的——检验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岗位,是否喜欢目前所处的环境,确定这份工作是否是你毕业后真正想从事的。如果你能体会到这点,认定今后的方向,那就避免了毕业后再转行的弯路。
在琳琳的案例里,如果她实在对新工作没有兴趣,那趁年轻,也可以换一种岗位去尝试,给自己的人生换一个赛道。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想做什么,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