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用摄像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正是这次轰炸夺去了高庆生年仅25岁的生命。
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罗盛教烈士的墓地旁边,写下了“英魂永伴罗盛教,烈魄常依砾沼河”的挽联。后来,那台被他抢救出来的摄影机被命名为“光荣号”,如今还陈列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史馆里。
“想通过一次随慰问团的短暂活动,就拍成一部反映志愿军后勤保障战线英雄事迹的影片,是不现实的。”在听取了摄制组汇报后,上级领导反馈“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钢铁运输线》新闻照片。
“大家是凭着一种信念在战斗”
在纪录片《钢铁运输线》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在朝鲜战场,如蝗虫般的敌机轰鸣着黑压压地掠过,不时投下炸弹。志愿军车队在树枝柴草的掩护下或躲进路边掩体,或加速通过,更有中弹起火的车辆,和奋力扑救的战士……
抗美援朝战场跟国内战争不一样,国内战争的补给是就地筹备粮食,但战火下的朝鲜到处是一片废墟,连当地百姓都很难有粮食。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陆海空全方位军事优势,不仅地面部队配备机械化的武器,他们还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
美军对朝鲜北部的城镇、工厂、车站、桥梁等重要目标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并以少架多批次的轰炸机,依山傍道昼夜不停地搜索扫射,封锁破坏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物资供应线。没有飞机的掩护,志愿军后勤保障线上的火车、汽车无疑是“裸奔”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弹药难以得到及时补充。据统计,当时仅有40%运往前线的粮食能送达部队手里。
“那真是打着算你的,打不着算我的。”黄宝善拿出战场上志愿军后勤战士的口吻讲述道,“当时大家为了新中国,是凭着一种信念在战斗。”
为了记录下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1953年1月2日,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摄制组一行26人在《共青团之歌》的旋律中,从“八一厂”慷慨出征。
第二次进入朝鲜战场的黄宝善记得很清楚,1月4日下午四点,阴沉的天空飘着片片雪花,一辆“嘎斯51”卡车载着全组成员,驶过鸭绿江桥,进入到朝鲜新义州,开始了在朝鲜长达一年的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