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用摄像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5)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说起摄影师薛伯青,黄宝善满眼敬意,“薛老师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经历了从上海最早的电影《夜半歌声》等,从摄影机的动力由手摇到电动,胶片由黑白到彩色,由16mm到35mm再到宽银幕的发展,他就是中国一部电影史。”
朝鲜战场的每一天,除了惊险更多是友情。
黄宝善记得,在清川江口拍摄部队修筑工事时,他们遇到敌机轰炸,有一位同志的腹部受伤,当时人们四散隐蔽,只有摄制组的张伦一个人在他身边,冒着敌机连续的轰炸扫射,用急救包为他进行了包扎。
▲1952年10月17日晨,高庆生烈士(右一)在石田里砾沼河河边洗漱。几个小时后,高庆生便在突如其来的空袭中牺牲。
“只要炸不倒,这汽车就要一直往前开”
“我是从美国空军学校毕业的,是你们在朝鲜战场上的狂轰滥炸,教会我怎么做后勤的。”在《钢铁运输线》中,洪学智的一句玩笑很是精彩。
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在与美国联合空军没日没夜的较量中,逐渐从最初的被动挨打,到最后摸索出一套和飞机对抗的经验。用黄宝善的话说,“仗是越打越精。”
“后勤运输与跟敌人在前线面对面的厮杀一样残酷危险。”黄宝善说,作为较为灵活的汽车运输队,针对敌机的轰炸,甚至总结出一套躲避“诀窍”,战士们更是拿出“只要炸不倒,这汽车就要一直往前开”的革命精神。
与此同时,志愿军抢修了大量大迂回线、便线、便桥,结成了条条道路通前线的公路网。运输部队利用阴天、雨天、大雾雪天,趁着飞行条件恶劣集中突运,后勤与作战部门密切配合,创造了游击车站、站外分散甩车、多点装卸的方法,同时拓宽狭窄路面,排除危险路段,修通水道涵洞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公路运输不合理现状。
除了抢修公路铁路,志愿军同时从各军调集人力、马匹实施人力畜力相结合,分段接力为前线运输物资。各作战部队将物资隐蔽疏散伪装,试着用各种假目标,迷惑敌人。黄宝善解释,“比如公路桥梁被炸了,就在公路边上修很多便桥,因为便桥在地图上没有,不容易被发现,主桥炸断了,可以绕道而行。公路桥炸坏了,就修水下桥。桥面在水下,在空中发现不了,只有自己的运输车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