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伏,但这个字为什么由人和犬组成?这和热有关吗?(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但这还和三伏天的伏联系不起来。其实这走的跟降伏是另外一条路。狗对人代表忠诚的时候,往往就趴在地面,所以这个字又引申为人趴着的状态,即伏地。《山海经》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意思是狌狌这种动物慢走的时候就是在地面爬,快跑的时候就是身子立起来。
不管是人还是四脚动物或者鸟类,只要是身子趴在地面,那往往又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大家都见过这样的情景:狗在遇到危险生物的时候,往往会趴在地面。这样降低自己的高度,好让敌人不容易发现自己。当然其他的动物会利用地上的草、石头等,趴着身子,把自己隐藏在里面。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人跟狗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是为了打猎。而打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把自己隐藏起来,等猎物走到足够近的距离的时候再出击。因此人和狗的组合天生就具有隐藏的意义,跟狗趴在地面的动作无关。
但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能引申出隐藏的这个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引申出三伏天的伏。不过这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神农时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气候的寒暖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跟人类生存、跟食物来源、跟植物种植之间的关系。而在黄帝时期,逐渐开始了四季的划分。《史记》并没有直接讲到这一点,但是提到了“治五气,蓺五种”,这是跟季节相关联的。而在讲到颛顼的时候,提到了“载时以象天”,就是根据天的寒暑变化来划分季节。
但其中又出了曲折。在颛顼的后期,发生了淹没大半个中华大地(事实上是绝大部分地表陆地)的史前大洪水。洪水事实上改变了海岸线,也改变了陆地的气候。四季之间的分界线跟大洪水之前很不一样了。所以四季的测定和划分需要从头再来。在之后喾当政的时候,要率领人民为躲避大洪水而疲于奔命,没有来得及办这件事情。尧继位之后,把政权的中心——也就是都城——搬到了黄土高原,远离了大洪水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