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为何在历史上神秘消失了?(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很遗憾,韩非最终并未能在秦国施展才华,原因在于他身为韩国王族之后,心中时刻挂念着韩国的福祉。这导致他频繁向秦王上书,主张保留韩国而先消灭赵国。他的理由非常明确:“若我们此刻放弃了对赵国的威胁,反而去削弱自家的韩国,那么整个天下都会看出赵国联合各国的策略是多么高明。”
韩非子的这番见解,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悄然间绊住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这可是秦国领导层万万不能接受的。回想往昔,晋国一分为三,若非韩家在关键时刻掉转枪头,知家那等强势,怎会落得个被三家瓜分的下场?而今,秦国正面临决定命运的关头,韩国却似乎又想故技重施,企图再搅一局。
不过,嬴政并非那种盲目自大、愚昧无知的知伯,他深知历史的教训,怎会重蹈覆辙呢?
李斯向秦王嬴政谏言:“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心系故国。现在大王您正图谋一统天下,韩非最终可能会为了韩国而非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大王,您还是需谨慎考虑是否要重用他。”
秦王嬴政微微颔首,说道:“你说得对,但是,我们是否应该真的将他驱逐出去呢?”
李斯轻蔑地笑了一声,接着说:“韩非虽然才华横溢,但如果让他返回韩国,最终只会成为秦国的隐患。不如现在就除掉他,以此向韩王展示我们的决心,同时也削弱韩国的实力。”
秦王听了李斯的建议,决定将韩非囚禁在云阳。李斯随后秘密地送去了毒药,命令韩非自行了断。韩非面对着这个无奈的命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后用自己的冠缨紧紧勒住了自己的喉咙,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韩非,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思想却倾向于将社会的复杂矛盾与政治斗争描绘得过于黑白分明,提出的策略显得偏激而冷酷,缺少了一种折中与变通的智慧。他的某些理念,甚至触及了人性与伦理的边缘,让人难以完全接受。因此,尽管他的一生遭遇了比孙膑更为悲惨的命运,却未能赢得人们广泛的同情与共鸣。反观司马迁,他因直言不讳而遭遇不幸,这份经历让他对韩非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撰写韩非子的传记时,他不仅全文收录了韩非的《说难》,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韩非深深的感慨:韩非深知游说之道的艰难,却最终未能逃脱因游说失败而命丧秦国的悲剧,这种无法自救的无奈,怎能不令人感到悲哀呢?
韩非离世后,韩王安深感惶恐不安,秦国随即对韩国的使者痛下杀手,此举无疑透露出嬴政决心吞并韩国的坚定意志。在此危急关头,有智谋之士向韩王安进言,提议向秦国俯首称臣,以此作为保全国家根基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