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地图:浦东沿江地区(原黄浦区部分)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间有因桥、塘、弄、浜、楼、厅等得名的。
1988年洋泾镇鸟瞰
二、上海开埠后浦东沿江地区的变化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美、法、日等国商人,竞相在本区浦东沿江兴筑码头,建造厂栈、仓库。自1862年起至20世纪初,在陆家嘴一带,有英商太古浦东栈、太古华通栈、怡和栈、祥生铁厂、耶松船厂、瑞镕船厂、隆茂栈、英美烟厂,法商永兴栈,日商日华纱厂等。在陆家渡有德商瑞记洋行火油池。在杨家渡、老白渡一带,有日商日清轮船公司码头、东省铁路码头、同春福栈房、菱华仓库、益昌栈等。在今浦东南路以东,浦江南岸有英商泰同栈、其昌栈、日商三井第二栈等。在此期间,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官员和民族工商业者也在沿江一带兴建厂栈商号,有华章纸厂、江海关栈房、鸿升栈、招商局堆栈、沙船号同业公会、乾元兄弟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高巷浜两岸开设多家修造木船的船厂。由于中外工厂、码头、仓库、堆栈的开设,促使这一带居民大量集结,本地人和外来的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地的农民、船民,都在此落脚定居。
1912年起,大批苏北高邮人在今陆家嘴街道东部陆家坟山荒地,搭棚栖居,形成高邮浜棚户区。1921年和1931年,苏、皖地区发生两次特大水灾,两地灾民背井离乡逃来浦东,在杨家渡一带沼泽荒滩搭盖草棚、简屋或“水阁子”“滚地龙”栖居,形成垃圾塘、草泥塘、江北村等棚户区。在近其昌栈的复兴镇,有苏北等地难民在煤栈附近搭盖草棚、简屋定居。外来的人口,有的进厂栈码头从事繁重的手工操作和装卸、搬运等劳动;有的拉车子、摇划子,有的串街走巷修伞磨剪或捕鱼摸虾等等。
1949年复兴镇棚户区面貌
沿江一带,由于居民集聚稠密,烂泥渡、陆家渡、杨家渡、老白渡等渡口往来人众,并开辟了南洋、坟山、春江、隆茂栈、游龙路等码头,增加了水上交通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已形成陆家嘴、烂泥渡、杨家渡、老白渡等4个集镇。由此房屋营造商应时而生,营造商先后兴建旧式里弄住房,出租给职工家属居住。光绪后期(1900年前后)在今东昌路首建的仁记里,是浦东最早的旧式里弄住宅。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沿今东昌路两侧兴建的旧式里弄有东长里、昌兴里、东昌里、浦东里、市范里。沿今浦城路有新浦东里,东宁路有延庆里,北护塘路附近有培德里、富安里、鸿奎里、典当弄、合德里。当时烂泥渡街屋舍毗连,店摊作坊鳞次栉比,成为市面繁荣的商业街,也是人口密集的居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