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动画IP如何“破圈”(2)
2022-10-15 来源:旧番剧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本报实习生 张涵絮
今年暑期档,《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表现不俗,上映当天就收获1800万元票房的好成绩。
众所周知,延续了26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与“喜羊羊”系列、“熊出没”系列一直是国产低幼动画的代表。此次票房告捷,又一次印证了低幼动画钱好赚的业内共识。
可令人遗憾的是,叫座不叫好的痼疾,似乎仍在困扰着国产低幼动画作品:从内容上看,《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无法比肩《黑猫警长》《葫芦娃》等老一代动画IP的国民级作品,遑论当年的《大闹天宫》《三个和尚》《九色鹿》《哪吒闹海》。
一叶知秋,“内容低幼”“优质IP难有后起之秀”“大把烂片”等成了低幼动画常用的“帽子”,也给近几年《小猪佩奇》《汪汪队立大功》等欧美韩低幼动画的“入侵”留下了机会。
于是,低幼动画在动画市场赚到手软,稳居主流,又饱受观众诟病。这两种矛盾相安无事地共存,原因何在?
低幼咋成了“低能”?
国产动漫产生伊始就以低幼动画为切口,涌现出一批经典的开山之作。1941年,我国便推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三个和尚》《九色鹿》《哪吒闹海》等动画片都在国际电影节大放光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国内漫画的主要表现形式——连环画,风靡一时,成为全民读物,最高单册连环画的印量高达300万册。中国的动画和漫画辉煌一时。巅峰过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美影厂出品的《黑猫警长》《葫芦娃》也自成风格,成为现今22岁以上的青年人熟悉的国内卡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