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迪士尼”大败局(5)
2022-10-28 来源:旧番剧
1995年,它取消了“事业编制”。没有了铁饭碗,收入又低,更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了。
为了适应市场,90年代以后的上美影放弃了“民族风”,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数量大幅减少。同时,高成本的制作工艺也被抛弃,1988年以后再也没有制作过水墨动画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连创作过程中的交流讨论环节也被省去了。一位老员工回忆:
“以前创作团队是一个大家庭,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在一起研究。现在每个人的创作是割裂的。”
随着改革的深化,影产量确实实现了大幅提升,但却很难再看到精品。《天堂乐园》(1996)、《牛牛和西西》(1998)、《鸭子侦探》(2000)、《超级球迷》(2003)等作品市场反响寥寥。
1990年以后上美影曾尝试引入民营资本,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
该公司坚持实行聘用制,并以绩效工资来拉开分配差距,并实行岗位责任制,但并没有给美影带来起色。
1990年以后,影院里越来越难以再看到美影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迪士尼的作品。
这时的迪士尼公司,正重新走向辉煌。
1995年《狮子王》在国内影院上映,收割了大量中国粉丝;第二年,《玩具总动员》在中国上映,让人们领略了3D动画的魅力。从此以后,迪士尼几乎霸占了中国影院的动画片市场。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上美影开始模仿迪士尼,与此同时,不再重视传统文化元素。
在拍摄《宝莲灯》时,导演这样鼓励创作组:“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歌舞片的内容,这类内容已经被迪士尼证明,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
然而,上美影抛弃的“旧瓶”和“旧酒”,恰恰是迪士尼的内核所在。
2006年以来,迪士尼先后收购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并通过全产业链运营确立了其在3D动画领域的领军者地位。
在现代化表达方式和特效的外表之下,迪士尼一直都很重视西方经典文化。
比如《狮子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冰雪奇缘》取材于安徒生的《冰雪女王》。
而从近年来大获成功的《哪吒》《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内动漫市场仍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另外,师徒式的承接模式被废弃后,上美影并没有建立起像“迪士尼动画学院”那样,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机制,造成了企业文化的割裂。
铁饭碗被打破后,上美影一直没有找到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而迪士尼早已深谙“人性化管理”的精髓,高额薪酬之外,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免费班车和宿舍,为员工子女提供奖学金,给员工和其家人定期赠送迪士尼乐园的门票等措施来增加员工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