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国校园最没存在感的一门课(4)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伤痛、疾病,是运动员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图/soho
在早前南方周末报道的《举重冠军之死》中,昔日的亚运会冠军才力走出赛场后,因体型过胖,找工作时受尽歧视,后来靠着当保安的微薄工资度日。
由于贫穷买不起肉,偶尔吃一次,全家人因此肠胃不适而呕吐。
不仅是贫穷,赛场带给他的还有无尽的病痛,最终,因为过久拖延治疗,才力离世时年仅33岁。
除此之外,世界体操冠军张尚武沦落为街头乞儿、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变卖金牌为生等案例,都引发了人们对我国体育体制的讨论。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体育世界里也是一样。”在美国体育访谈节目《In Depth with Graham Bensinger》中,姚明曾对中国体育体制做出如此反思。
他认为,“人们传统概念中的‘体育’,往往就只是指被认为属于专业运动员的竞技运动,甚至成为了成绩、破纪录、拿奖牌、夺锦标的代名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运动员仅仅被训练成了用来制造金牌的机器。
如果说竞技体育本身就是残酷的,那此般畸形的体育氛围,无疑更加重了这种残酷。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
电影《无问西东》中,在上世纪30年代的西南联大,由于雨滴敲击房顶的声音太大,教授和学生们在茅草铁皮屋里“静坐听雨”。
当学生沈光耀推开窗,向外望去,时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正带领着一群男生,在瓢泼大雨中照常进行跑步训练。
这位在清华体育部工作了52年的老前辈曾说,“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都是好样的,但是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人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