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不再“小众”的秘诀: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2)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多年交往积累下的信任与情感,让郑家人最终松了口。2018年,《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经过多轮释读、考订、校对后问世。而这,距离俞国林初次看到日记,已过去13年。被誉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出版背后,有职业的坚守,也有人的温情。
最令观众感动的,是《但是还有书籍》中爱书人有情怀、有性格,甚至是有血性的瞬间。一对80后小夫妻lulu和蜗牛,开着车跨越了11个省市,将“流动书店”开进城市与乡村的各个角落。在农村设摊时,一些扛着锄头的村民踌躇着不敢打开崭新的书籍,lulu鼓励大家:“这里的都能看,书就是希望它被看。”这句话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底;女儿诞生后,绘本作家“熊暗”为自己改名“熊亮”,并且一头扎进儿童心理学研究,改变风格,开始了明亮可爱的童书创作。“幼吾幼”的他希望为孩童创造出丰饶的精神家园;为了出版小说《寂寞的游戏》,沉默内敛的编辑朱岳联络各方关系帮忙推广,甚至一气之下将以“冷门”为由拒绝帮忙的哥们拉黑。这群性格迥异的平凡个体,因为对书的热爱显得生动不凡,让人们在快时代里感受到缓慢阅读的意义。
内容惊艳、传播老练的年轻态纪录片,正成为市场新宠
过往,纪录片的核心受众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近年,内容、传播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一批“年轻态”纪录片频频“出圈”成为网红。走红于青少年云集的视频网站,收获大量讨论弹幕,赢得年轻人点赞的《但是还有书籍》,正是“年轻态”纪录片中的典型案例。好看之外,这部纪录片的走红,也提供了一个小众纪录片内容、形式、传播的有益范本。
《但是还有书籍》并非幕后纪录片团队首部聚焦“书”的作品,之前该团队制作了纪录片《书迷》。与前作相比,《但是还有书籍》在内容上进一步“出圈”——除了出版圈内公认的“老师傅”外,纪录片中亦加入不少圈外爱书人的故事。用光影记录下都市人的阅读热情,在网络上开出“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的文学女青年;在哔哩哔哩专门分享阅读笔记、拥有39万粉丝的“up主”小隐……这些爱书人的故事,是阅读碎片化时代,读书体验发展、变迁的最生动注脚。
在呈现形式上,纪录片也进行了创新探索。区别于传统播音腔,为《但是还有书籍》担任旁白的,是首次为纪录片配音的演员胡歌。纪录片团队认为,用富有个人色彩的声音,增添内容产品的“人格化”属性,是当下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一大趋势。这样的配音选用确实成为纪录片的一大亮点,有观众评价,胡歌的配音犹如友人向你娓娓道来,很是亲切。同样让观众眼前一亮的,还有纪录片对动漫效果的运用,简约又充满文艺范儿的插画填补镜头难以捕捉的灵动体验,每集都有不多的短暂呈现,又不至于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