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东文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实践(6)
2022-11-05 来源:旧番剧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以“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为代表的音乐名家尝试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结合,吸收交响乐等外来曲种的元素,推动了广东音乐创新发展,享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美誉。与此同时,作为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粤剧,也进入鼎盛时期,在全国剧种中率先走向海外,出现了当时誉满粤港澳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五大流派和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四大名旦。特别是薛觉先、马师曾均擅长文武旦丑等多角色表演,大胆革新粤剧的表现形式,借鉴电影话剧表演艺术,不断丰富舞台效果,并引入西洋乐器,对粤剧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薛马争雄”的壮丽景象。
匡庐诗意写生图(中国画)陈树人
纵览其他艺术门类,广东文艺同样呈现着外来艺术本土化与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双螺旋”式前行路径。1844年广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1922年广州创办中国首本摄影刊物《摄影杂志》,推动着中国摄影走向独立艺术之路。康有为“尊碑”的艺术理念,开启了岭南书坛求新求变的一贯主张。李金发、郑可等留学生的雕塑作品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郑正秋、黎民伟、阮玲玉、胡蝶等一串串闪亮的名字,开垦了中国电影的处女地,谱写出中国电影的传奇。紫罗兰轻音乐队,揭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广州发展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主阵地,创造了无数的“第一”,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百年广东文艺实践证明: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文艺的力量。百年广东文艺深刻昭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文艺的繁荣兴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