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秦腔风华,传家国正音——写在被田汉誉为“世界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创建110周年之际(5)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东北,并“得陇望蜀”企图西出而南下。为宣传抗日,鼓舞士气,易俗社此次演出的多是反映民族英雄抗敌救国的新编历史剧,其中封至模根据岳飞、韩世忠、梁红玉抵御外侮之事迹而创作的《山河破碎》《还我河山》两剧引起很大反响,演出时“群情高涨,声浪如潮”,当年《全民报》称这些爱国剧“写历史之伤痛,促民族之觉悟,振聋发聩”。
“戏剧是大众意识的表征,在家破国亡的时候,是冲锋破敌的击节。”封至模如此总结剧本的创作意图。“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员工宿舍被日军炸弹掀翻的情况下,易俗社排戏不停,社员每天背10个馍,来回20里路,到西安南郊观音庙村的防空洞中,排演《投笔从戎》等抗日剧目。
“1938年3月……我们西北战地服务团(下文称西战团)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命令,从山西乘最后一列火车,搭最后一只木船,横渡黄河,来到了国民党统治区陕西省省会古城西安。”时任西战团主任、著名女作家丁玲在其回忆录中,娓娓讲述了战火硝烟中易俗社与西战团联手进行抗日宣传的舞台往事。
因抗日宣传需要,西战团当时在西安租用了易俗社剧场,冒着连日的空袭警报,成功上演了抗战话剧《突击》。“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们这样的团……几十个人像一个人那样,不分高低,抢着干活,成天乐呵呵。”当时易俗社社长高培支,被共产党宣传队伍的优良作风所感染,原本750元的租金,他只收了200元。
此后,易俗社更是慷慨解囊。丁玲回忆称,西战团在排演老舍剧本《烈妇殉国》时,很多演员不会唱秦腔,易俗社同志们“旦教旦,丑教丑,头牌旦角、有名的‘陕西梅兰芳’王天民亲自指导夏革非”;易俗社还把“最好的行头拿出来,任我们挑选试穿”;演出那天,他们给演员“挥扇化妆、描容、整理头饰”;演出获得满堂彩时,“他们才和我们一样,放下心来,发出会心的微笑”。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新中国成立后,在“摇摇晃晃”的民国一路“沉沉浮浮”的易俗社打开崭新的一页,打破过去不收女演员的旧例,招收了孟遏云、陈妙华等新中国首批秦腔女演员,实现了从“男扮女”到“女扮男”的历史性跨越;在人民政府接办后,借助政府拨款,易俗社还打破先例,吸收了肖若兰等部分外来演员,使唱腔更为丰富,全社焕然一新。
何桑著《百年易俗社》记载:1953年4月1日至8月底,易俗社骨干力量共45人加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五团”,深入抗美援朝前线阵地,在敌机的猛烈轰炸和炮击中,进行了600余场演出,为30多万志愿军战士带去了“乡音”。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