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的独到点评,你认同吗(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陶渊明的作品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山高水深。比如,他用鸟类意象展现自由意志,表征理想生活,彰显恬淡自然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不易把握。朱光潜早年只注意到陶渊明的平淡,赞颂他浑身是“静穆”。后来,朱光潜又称,陶渊明“打破了现在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一团和气,普运周流”。这种看法更趋合理。
陶渊明的作品多数平和恬淡,但也能看出他的“猛志”;少数作品看起来金刚怒目,细读仍是平和恬淡。平和恬淡与金刚怒目被他做了奇妙无间的绾合。
以前面提到的“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为例,上句有金刚怒目的决绝,又有平和恬淡的神韵;下句看似恬淡,实则难掩“猛志”。这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元好问称之为“豪华落尽见真淳”,画龙而未点睛。
作为隐士,陶渊明超凡脱俗,已经不容易学;作为诗人,陶渊明大巧若拙,更难企及,甚至难以体察。这样的诗学高标与人生典范,确实离我们有点儿远。
「李白:纵横上下的大鹏」
陶渊明为了自由自在,愿意做任何一种飞鸟;李白是盛唐诗人,身处丰衣足食、激情澎湃的盛世,只愿成为凤鸟、大鹏。
年少时,李白曾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临终前,他哀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终其一生,李白都以大鹏自比,幻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鹏是道家的创造,凤是儒家的图腾,李白兼收并蓄、气象独特。
24岁那年,李白出川求仕,自认“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梦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憧憬“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还相信自己能够像鲁仲连那样功成身退。
这样的自信与豪气,给了李白无穷的力量。他傲视一切、不屈膝事人,在求见地方官时只行长揖之礼,“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得到朝廷征诏后更加狂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直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任职翰林供奉后,俨然成为酒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来,李白被赐金放还,仍旧豪气不减。天宝六载,李邕、裴敦复惨遭杖毙。别人噤若寒蝉,他却挺出抗议。晚年,因误投叛军而被捕,向人求救时仍然“不屈古松姿”,高呼“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
这只高傲的大鹏不愿意受束缚。他的作品也如同大鹏,纵横上下,视通万里,想落天外。如描写庐山瀑布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仿佛把横亘于天的银河竖立到香炉峰边;如“隐若白虹起”,化用沈约的“奔飞似白虹”,又能点铁成金,把瀑布想象成从山下升起的“白虹”。这完全是逆向思维,最能制造想落天外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