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就在我们身边(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杜甫就在我们身边



我曾有一时非常细致的看过很多的唐诗宋诗,旁边放着工具书古汉语字典,装作古汉语的专家便开始诵读诗了。诚然我自己能看懂者寥寥数几,而能知其深意境界志向的,又乏善可陈了。我所做得注解总与别人相悖,所以我总是推崇董仲舒这样的理念“诗无达诂”。其实我也有深刻体会,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中间没少做过很多的阅读理解。那些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如何理解作者的心境?总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每每看到这样的题目总觉得吃力,因我总拥有奇葩的体会和理解,往往就吃尽苦头。这些也是我到现在仍然耿耿于怀的缘由了。那些看着标准答案批卷的老师啊,好多才气纵横的学生都被埋没随百草了。以前跟父母去地里拔苗,把那些长势不好的苗清理掉,为那些生长旺盛的苗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我问我妈说:这个有什么标准吗?我妈说把那些小的和被虫子吃了的拔掉就好。
我不无遗憾的说那植物界中的爱因斯坦都被你拔掉了。初时瘦小卑微鄙陋都无甚可惜,殆有其通达之日,未值花期空折枝,徒令人惋惜错愕了罢。
宋人刘辰翁在《须溪集》卷六《题刘玉田题杜诗》中所说的:“观诗各随所得,或与此语本无交涉。”我们在品读一首作品时,往往身处不同境地得到的领悟也各殊各异,有的竟完全出离了作者之意,那也无甚不可。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必然存在改变。王夫之所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及《复堂词录序》所说:“侧出其言,傍通其情,触类以 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些论述都意在说明在艺术鉴赏上存在的审美差异性,而这差异性显然也是美的,彼此分享所得,求同存异,各以其情而自得。这与西方世界的那句谚语即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相仿。我所喜欢的钱钟书在《也是集》中提到“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
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在我觉得这恰恰是我曲解晦涩那些诗的旨意的遮羞布吧,钱钟书之所以是钱钟书,不是他写了《围城》,而在于他的《管锥编》。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