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就在我们身边(6)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如他自己的诗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每天读杜诗,集杜诗的五言句,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可见杜对于后世士大夫为国为民请命的影响;三是他本人坎坷艰辛的一生,尽管穷困潦倒但他依然注重德行修备,甘于做一个清贫的“儒”,从而得到后人的敬仰。从这三个方面说,杜甫的诗圣之名也当之无愧。
以前看过一本书《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这个红人写的,看罢,我都无语了。政治文学还是郭沫若的刻板偏见,不甚明了。初中时就对郭沫若无好感,一篇《雷电颂》差掉读得我皮肤过敏,动辄“啊”“啊”“啊”,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些不健康的东西呢,或是不小心坐钢筋上了,震落了一地的鸡皮疙瘩。还记得老师那时还让背诵加朗读,我从那时就开始厌烦这人了。之后我不理解他为何那麽屌,与鲁迅齐名,然后读过他的好多作品,就是不喜欢,当然多是诗,如他的成名诗集《女神》。唉,不说也罢。我不知道他或许在文学研究或者甲骨文或者别的方面有突出贡献,单说他的文学作品,却让我大跌眼镜。再后看他那些政治作品,我就直接无语了,你要问我感触如何,我只想说我是个有素质的人,他妈的,从来不说脏话,草。
下面把郭老先生对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释抄录如下:
杜甫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郭沫若先生这样解释:
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来说,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比住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恨人。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亏得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儿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比他穷困百倍。异想天开的“广厦千万间”的美梦,是新旧研究专家们所同样乐于称道的,以为“大有民胞物与之意”,或者是“这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的呼声”。其实诗中所说的分明是“寒士”,是在为还没有功名富贵的或者有功名而无富贵的读书人大撒,怎么能够扩大为“民”或者“人民”呢?农民的儿童拿去了一些被风吹走的茅草都被骂为盗贼,农民还有希望住进广厦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