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意象:三个阶段,三种心态,三种意象(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诗经》的首篇是《关雎》,其幵篇云:“关关雎鸡,在河之洲。”以这两句作为开头是一种起兴,目的在于说明男子对美丽贤惠女子的仰慕,此句中的“雎鸡”其实就是一个意象,它象征的正是男子思慕的美丽姑娘。正是诗中用了“雎鸡”这一意象才使得诗含蓄有韵味了,可以看出意象对诗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另外,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也出现了大量意象,其中“香草美人”意象是最具代表性的。曹植是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其诗歌创作与《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是一脉相承的,无疑受到了它们的深刻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意象对诗歌的构成和解读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诗歌进行意象方面的研究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对意象概念的发展及曹植意象的整体情况作以阐释。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文化中有关“象”的起源从原始时代的鼎文化中已见端倪,老子和庄子都认为“象”是由“道”运化而生的。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说明了“道”与“象”的关系及复杂形态,说明了“道”飘忽不定,复杂多变的特征。老子又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所以“道”又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似有非有。老子的“象”论,对“意象”概念的形成无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庄子关于“意”的论述对“意象”概念的产生也意义重大。《庄子》一书曾多次提及“言”与“意”的关系。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签;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庄子认为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和手段,“语之所贵者意也”,“言者所以在意”。在庄子看来,“言”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意”才是重中之重。老子和庄子对“象”和“意”分别做了阐释,这可以看做是关于“意象”论的最早论述。《周易系辞》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此处之“象”乃是指《易》卦之象,仅算得上是大文化上之意象,不可全指文学艺术审美上之意象,更不能专指并非文学中之“象”。《系辞》中还有一段文字与意象有关:“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②言包牺氏观物取象以通德类情。《周易》哲学倾向远远多于文学倾向,关于“意”与“象”之关系与文学自然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