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意象:三个阶段,三种心态,三种意象(3)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哲学论著和文化典籍。它是一部专门论“象”的著作,《周易》的核心范畴是“象”。《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正是由《易传》提出的,它承认“言不尽意”的事实,同时也认为“象”可以尽意。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封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
“观物取象”的著名论题也源自《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后人用“观物取象”四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大意。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也有关于“意象”概念的论述,其《乱龙篇》云:
天子射熊,诸侯射康,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候,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废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由此可知,王充第一次将“意”与“象”联缀成词,使“意象”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三国时的王弼对“意”与“象”以及“言”的关系,做了颇为深入而富于辩证的分析,他在自己的著作《周易略例明象篇》中提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象生于意而存象也,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者乃付象者也。付意在忘象,付象在忘。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
王弼认为“言”、“象”、“意”三者是相互递进派生的,“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所以才能够“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王弼认为“言”、“象”、“意”之间是相生相成、相互递进密切关联的,他的“意象”观一言以蔽之即是“言以明象,象以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