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从“明星脸”到“媒体脸”:“看脸时代”的审美迷失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从“明星脸”到“媒体脸”:“看脸时代”的审美迷失
战迪
“看脸文化”作为一个互联网热词,表征着当下青年群体的集体审美趣味,并催生出一股青年文化审美风向,倒逼大众传播媒介依此逻辑调整文化产品,以满足青年消费群体的“看脸”诉求。“看脸文化”将人的面孔从身体中抽离,以局部遮蔽整体,以外在遮蔽内在。摆脱对脸的拜物教,摘下面具,是时候了!
以“貌”取人:从“明星脸”到“媒体脸”
人们对“脸文化”的关注古已有之。对一个人容貌的赏鉴不仅涉及世俗的美感标准,更反映出千百年来国人审美实践活动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诗经·卫风·硕人》中连用5个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中国古代还常将外在形貌与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物某一方面的容貌特征推定其后来的人生走向。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描写刘邦因为容貌异于常人,善于相面的乡绅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对其青睐有加,将女儿吕雉嫁于刘邦。
如果说人的身体属于自然之物,脸则代表人的社会性一面。被大众传媒反复渲染的“明星脸”常常被视为“时代的面容”,因为明星的面孔迎合了最广大受众的审美愿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般意义上讲,“明星脸”是电影时代的产物。从1901年美国环球影业老板卡尔·莱默尔为著名演员弗罗伦斯·劳伦斯具名拍摄开始,明星文化就不胫而走。
明星制的不断成熟助推了“明星脸”的传播热度。而伴随媒介文化不断成熟,泛化的明星脸则在电视时代被感知为“媒体脸”。一切频繁现身于镜头前的脸部影像都隶属于“媒体脸”的范畴。
早在1937年美国《生活》杂志创刊之初,“脸”就被定义为一个核心主题,以无可争议的态势主导流行文化的方向。被媒体建构和传播的“具名之脸”与一般大众的“无名之脸”存在某种隐秘并相互作用的张力。
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尼克松在与肯尼迪的电视辩论中败下阵来。显然,大病初愈、满脸疲态的尼克松与面容英俊的肯尼迪相比,似乎在登场之初就显露了败迹。事后,尼克松还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化妆师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