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习俗里这只干巴巴的酱鸭,从南宋挂到今天(3)
2023-09-11 来源:旧番剧
大扫除结束后,就可以糊窗户了。一般来说,都是腊月二十五糊窗户。以前,普通农家没有玻璃,而是用白纸糊窗,窗框以彩纸装饰,这一幕,很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应该还会有。
古代的腊月二十五还有一个习俗——煮红豆粥祭食神。名曰“人口粥”,“有猫狗,亦与焉”,吴自牧的《梦粱录》记录了这一温情的习俗。
食神果然办事效率很高。接下来的几天,大人孩子们就可以一饱口福: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这些吃食,南北基本相似,是按部就班的过年程序,这里说一说腊味,也就是腊月腌制的肉类。
“寒风起,食腊味”,腊味是古人将肉类最大限度保存的高超智慧。提起杭州的腊味,老底子杭州人则必定想起杭州的酱鸭、酱鱼。成书于清代的《杭俗遗风》明确记载:“酱鸭一味,以杭城绍兴酒店所制者为佳。一过冬至,即销售一空。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类皆知之。”
这只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酱鸭,自南宋传承至今。大文豪兼吃货鲁迅先生都是它的忠实粉丝。万隆、天香楼、知味观的酱鸭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良品。
●除夕夜
压岁钱原来并不是钱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无分南北成为除夕的标配。
最初古人燃竹而爆,用以驱除鬼怪,但声音有限。宋代火器发展迅速,无心插柳,爆竹也因此改良。吴自牧的《梦梁录》里这样写道:至夜蔶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
吃过年夜饭,长辈们会给孩子分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古代压岁钱也叫厌胜钱,它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了佩戴赏玩而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正面是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背面各种图案,如龙凤、星斗、龟蛇等。到明清时,压岁钱是用彩绳将一枚枚铜钱串起来,编成龙的形状。如今,不讲究这些了,数量虽然多起来,孩子们的喜悦却平淡了。
除夕夜,快乐之余,难免有点小感慨,比如,白居易某年除夕就给好友元稹写了《除夜寄微之》,其中有一句: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白居易51岁来杭州做刺史,这首诗说过了这一夜就53岁了。仔细想一想,那正是一个杭州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