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回答(4)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详细讲述了方略里的愿景:“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即将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参观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在《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他驻足感慨:“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天的中国奇迹一再令世界惊叹,以至于一位外国学者对总书记说:“当时是觉得你们会发展,但是怎么也没想到你们发展得这么快!”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放眼历史长河,脚踏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
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的支柱,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饱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首次提出,在“这篇大文章”中格外亮丽。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的是大历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一子落而满盘活”。
雄安新区选址,“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青海三江源,“不能拿‘中华水塔’去换一时的GDP”;“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结构调整一定不要搞相濡以沫,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响鼓重槌,振聋发聩。“不能”“不要”“不允许”这些词,有力讲述了将一艘巨轮调转航道、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