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用吗?“破圈”学者刘擎用20个思想实验揭晓(3)
2024-01-14 来源:旧番剧
*特修斯之船:每一个零件都换过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从克里特岛回归时搭乘的特修斯之船,当船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换掉之后,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问,在闵行的有樱桃河的华东师大为何还能叫华东师大,人们印象中就是在中山北路的有着丽娃河和“凯旋门”的华东师大?这样的问题被刘擎抛出,看似有些狡辩,但你却很难反驳。由此刘擎引出了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也是通常意义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中,雅典国王特修斯,从克里特岛回归时搭乘的木船有纪念意义,就一直被保留下来。可是时间久了,船上的木板逐渐腐朽,于是雅典人就要用新的木头更换朽坏的木板,腐烂了一块,就更换一块,最后船上的所有木板都被换掉了。问题来了,最后被换掉了所有部件的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吗?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同样,如果医学足够发达,我身上的器官换了很多,但只要大脑未换,一般还会认为这是原来的我。“我还是我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心灵哲学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在刘擎看来,同一性需要建构,需要完整贯通的“叙事”。通过叙事把自我的统一性建构出来。比如,华东师大为何还是华东师大?需要一个有效的叙事来阐明,虽然学校的建筑,教师和学生在不断地改变,但某种精神传统,学风以及一些重要的专业特色仍然在持续。特修斯船为何还能叫下去?因为它的形状未变,给人的象征意义依旧。
所以,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哲学依据。刘擎引申道:多民族国家有多长的历史,新旧中国有何不同?恰当的阐释就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个融贯的故事。无论国家、单位、个人其实都需要融贯的“叙事”。一个年轻人今天经历的失败,若干年后,可能会变成一种财富,因为这些经历可能被重新阐释,并且纳入一个更丰富又具有融贯性的故事中。
“人不是一块石头,已被充满,他是被不断自我重构的,这就是人生精彩所在。”
*色盲颜色专家恢复辨色能力了,她感知的世界还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