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京」记忆中的“零嘴儿”:江米条、糖耳朵和炸饹馇盒(2)
2024-01-14 来源:旧番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甜的,形状像人的耳朵,其实它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做“蜜麻花儿”。
北京南来顺做的蜜麻花儿也就是糖耳朵,1997年就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过去,糖耳朵只有春、秋、冬三个季节能吃到,夏天是买不到的。这跟它的制作工艺有关。
做好形状的面坯子,炸透了,呈金黄色之后,趁热泡在化好的饴糖里,这叫做“过蜜”。
一分钟以后,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凉凉。夏天,天热,糖蜜粘不住。要是糖蜜挂得不均匀,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糖耳朵。
糖耳朵吃起来味道感觉有点复杂:甜而不腻、脆中带润、酥而不酸。真真是馋人的小点心。
炸饹馇盒
过去北京人家的小孩子,一看到家里大人炸饹馇盒,就知道,过不了几天,就得跟着去拜年了。因为炸饹馇盒,是一道过年时候,才会做来吃的特殊小吃。
炸饹馇盒做法很简单,家家都能操作。
面粉和好以后,像摊煎饼一样做成薄薄的煎饼。
然后把搅拌好的猪肉馅儿,类似饺子馅儿就行,裹在煎饼里。
最后把煎饼卷成带馅儿的小圆棍,切成菱形段,再下锅炸。
(图片来源:《老北京述闻 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老北京述闻 饮食名馔》)
相传炸饹馇盒的做法,是山东打工的人发明的。
山东人跑漕运水路码头,带着山东煎饼。山东煎饼只要不受潮,可以保存半年之久。但是天天在潮湿的码头干活,煎饼难免受潮。煎饼一受潮,不仅软塌塌不好吃了,更严重的是,容易发霉坏掉。不知哪位聪明人,第一个想起来把煎饼炸一下,不仅可以脱水,还会更加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