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解说词全文第十集革命(5)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1916年4月,孙中山启程返回国内。两个月后,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在举国上下的一片讨伐声中,黯然离世。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逆转,但前行之路漫漫,又该怎么走呢?
袁世凯死后,中华民国连表面统一都难以维系,一时军阀林立,各自为政。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以“共和”之名重组内阁,在袁世凯之后,再次废弃了孙中山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此种情况下,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发起“护法”战争。
然而,由于没有自己的军队,孙中山处处被动。西南军阀也只是表面拥护,实际上并不完全听他调度。
不久,西南军阀又联合起来,把军政府大元帅一长制改为总裁合议制,选举出了七位总裁,孙中山只是其中之一。
深感无力的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一职。离别电文里,他痛斥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并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革命的成果成了军阀们争夺的权力,一切都没有变得更好。
孙中山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厌倦感和孤独感,他不想在这种无谓的权力争斗中消耗自己的热情了。他决定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是位于上海法租界内的一幢欧式建筑。1918年夏,孙中山携妻子宋庆龄住进了这里。
一年多以前,几位华侨共同出资,为他购置了这所房产。他们说,哪里有做了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连住的房子也没有呢?
这也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一生中唯一的一处私宅,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孙中山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宁静的一段时光。
长期的征战与颠簸,以及错杂难控的时局,让孙中山深感疲惫。
辛亥革命成功后,这个国家并没有焕然一新,反而陷入了长时间的混乱,给民众带来了无止境的痛苦,这绝不是他和战友们不惜付出生命想要创建的新国家。
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孙中山从一个热血沸腾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冷静的写作者。
他把自己多年的思考与实践付诸笔端,完成了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构成的巨著《建国方略》。
这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从心理建设,到物质建设,到社会建设,孙中山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具体而微的设计。
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处于低潮中的革命同仁,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夫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而莫易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