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解说词全文第十集革命(7)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前方刚刚出发的北伐军消息不明,后方却被自己人炮火紧逼。妻子在混战中几乎丧生,最终,失去了刚在孕育中的胎儿。这让孙中山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
永丰舰上55天的硝烟战火,也一直被孙中山铭刻在心,这是他一生中最痛彻心扉的失败。
后来他回忆说:“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屡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陈炯鸣的背叛让孙中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南方新旧军阀的关系,但这并没有摧毁他“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他是一个彻底的、纯粹的、不曾有过丝毫动摇的革命者。
已经快三十年了,尽管很少亲历战场,但在精神上,他始终处于血与火的中心。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无畏,没有缺席过每一场战斗。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那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所期盼的胜利依旧没有到来?
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究竟是不是准确的?他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孙中山不得不一次次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
他始终是热烈的、昂扬的,但他也是孤独的、困惑的,他似乎总在失败。
他用数十年的流亡开创了一种新的革命方式,但由他发动的起义,却“失败次数甚多”,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了革命,他为自己取过十多个化名:中山樵、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杜嘉诺、阿罗哈,这让他看起来就像是一支战队。但走近了看,会发现这支战队其实只有他一个人。
这就像是孙中山半生奋斗的一个隐喻。他孤军奋战已经太久了,他需要真正的朋友,需要新的力量。
1922年8月,脱离险境后的孙中山回到上海。他仿佛突然间苍老了很多,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革命的出路。
身边人的背离,调度军队时的力不从心,让他意识到,必须寻找值得托付的盟友。这个夏天,孙中山与两支力量迎面相逢。
一个是苏维埃俄国。在此之前,孙中山就与苏俄代表有过接触,但国民党内部大都亲英美,这让他一时难以抉择。
半年前,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会面,让孙中山决定舍弃“只顾着嘲笑的”英美。现在,他有了决定,他对马林说:“我现在感到,与苏俄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系是绝对必要的。”
另一支力量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8月下旬的一天,孙中山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孙中山的书房里,两人就如何振兴中国等问题,多次畅谈不倦,几乎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