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解说词全文第九集实业(15)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张謇居家守孝期间,清军在战事中节节败北。第二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订,那是大清帝国对外签订的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一。
听闻此讯当晚,张謇在日记上一条一条记下“和约十款”的内容。他说:“亡国之马关条约,朝廷能忍,吾四万万同胞不能忍。”
纵使悲愤至极,他又能做些什么呢?祭奠父亲的时候,他自我谴责说:“作为一介书生,徒为口舌之争,不能杀敌,不能锄奸。无论对于父亲,对于国家,都深有亏欠。”
甲午之战,留给中国民众无尽的创痛与耻辱,却也将这古老的国家从千年大国梦中猛然唤醒。大清帝国如处“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自此开始无法挽回地走向崩溃。
师夷长技,并不足以制夷。仅仅发展经济和技术,是无法让一个国家强大的。朝廷终于意识到,制度问题才是根本,想要变法维新,却再次被权力斗争中断。
世界也没有再给大清帝国自救的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战火凶猛袭来。
在一次次的战败和屈辱中,在一次次改良的努力无效后,所有人都不再对这个王朝抱有任何希望。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新军发动起义,并很快在整个中国形成燎原之势。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两千年的帝制随之终结。
末代皇帝的退位诏书中说:“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个月后,袁世凯在北京上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决定性的事情似乎总是静悄悄,一声不响地在发生。在风云滚滚的辛亥年,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最终坐收渔翁之利。
袁大总统醉心于权力,他曾经的老师张謇却将满腔热情投入到了另一项事业中,他已为此跋涉了数年。
早在《马关条约》签订那一年的冬天,张謇就开始在家乡南通筹办纱厂。南通盛产棉花,传统棉纺织业发达,产品和市场都有基础。
翰林院几次发来催促他回京的电报,张謇都置之不理,因为他已经看到,“中国之大患,不在外侮之纷乘,而在自强之无实”。张謇想为国家开出一条坚实的自强之路来。
他将工业提到首要位置,在亲自拟定的《厂约》中,他明确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言商仍向儒,张謇心中所想的,依然是国计民生。他选择的纺织业,既是家乡的天时地利,也事关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