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解说词全文第九集实业(9)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个人的得失荣辱,张謇并不在意。回顾兴办实业的历程,他说自己向来是“一意孤行,置成败利钝于不顾”的,他只是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今之年代”。
让他倍感牵挂与无解的,是从大清到民国,始终未能创出一条强国之路。晚年的他还在期盼,“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
几十载春秋过去,他想救的国和民依旧处于贫弱之中,这是他和他这一代人的不甘与遗憾。
张謇曾经设想,“一个人的一生要定三个时期,三十岁前是读书时期,三十岁到六七十岁是做事时期,七十岁以后又是读书时期”。
他的一生,都在积极进取努力做事,只是做事时期的曲折艰辛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虑,已耗尽了他的心力。
1926年夏天,张謇突然病倒,很快去世,时年73岁。按照他的遗愿,入殓时,家人给他穿上了大生纱厂织就的布衣。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曾提一句家事,说一句私话。他念的是,南通的电厂没有办成,南通的民兵制度也还没有办成。
出殡那天,数万乡人沿途而立,为之屏息嗟叹,注目送别。
出路究竟在哪里?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那是一段漫长而黯淡的岁月,梦醒了,却发现无路可走。
所有人都在寻找方向,他们怀疑过、苦闷过、迷失过、挣扎过,就如同时代的维新人士梁启超所言,一路“迎着风遇着雾,不知道前途怎生是好”。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过求索和奋斗。为给国家寻一个光明的未来,张謇自言道:“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
而那个令无数人愁苦的时代,也是无数人挺身而出的时代。他们像张謇一样,把救国的责任担在了自己肩上。
正如后人所言,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与张謇同行的人中,有人以生命为代价,推翻帝制,重建国家;有人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以悲悯大爱之心,在乱世中坚守;也有人埋首书桌,专心科技,精研学术,实践着科学救国和理性启蒙之路;还有人选择用文字呐喊,唤醒国民的心灵,以手中之笔为匕首,为投枪,去和旧世界战斗。
一代人未完成的使命,将有另一代人继续。新的道路,就将在这一次次的探索中,开辟出来。
晚清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带来的创痛激发了众多有志之士。状元张謇选择实业救国,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片产业,改变了一座城市,但他并没有成功。前路仍漫漫,中国人从未放弃探索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