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解说词全文第九集实业(11)
2024-06-14 来源:旧番剧
也是在南京,战败后的清帝国与英国签署了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国,仿佛忽然间滑进了内忧外患之中。
张謇的家乡南通,距离南京并不远。幸运的是,南通紧临黄海,地处一个半岛,位置偏僻,战乱带来的影响不大。这里的生活相对安定,但同时观念也相对守旧。
张謇的家庭,据说祖上曾富裕过,不过等他长到15岁时,也只是一个仅有十几亩农田、一两名长工的普通农户。
父亲一共生了5个儿子,唯有张謇天资聪慧。于是,振兴家族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振兴家族,没有别的办法,唯有一条路——读书,科举。
但是,家族中,自张謇的高曾祖父以下,没有人参加过科举。按照旧俗,张氏家族属于“冷籍”,子弟们想参加考试,需要大费周章。
张謇的父亲一生保守,这次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花钱买了别县的名额,让张謇冒名应试。
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有教书先生严厉地批评张謇说:如果有一千人应试,录取九百九十九人,你必定就是那唯一不中之人。
要强的张謇深受刺激,他把“九百九十九”几个字写在房中,激励自己。夏天蚊子多,他便把双脚置于坛子里读书。经过发愤准备,他终于考取了秀才。
但是,福兮,祸所伏。冒名考试的事被人告发了,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张謇的父亲到处求人,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此事才在南通州知州孙云锦的调停下平息下来。
同样,祸兮,福所倚。虽然张謇备受煎熬,并因此负债累累,但他的人品和才能却获得了官家的赏识。
孙云锦让张謇担任自己的私人秘书,之后又介绍他结识了淮军重要将领吴长庆,成为吴府幕僚,张謇就这样走进了晚清的政治生活。
在吴府,张謇深受信任,每日的工作就是处理文件和军务信函。加之时常陪伴吴长庆左右,与各层人士都有广泛的接触和联系。
历练了4年后的张謇,格局见识都远不是一个普通乡村秀才可比的了。
这些年里,投奔吴府谋取差事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带着数十名家兵前来的年轻人,名叫袁世凯。
袁世凯读书不多,为人骄奢,但办事精明、能干,善于揣摩人心。吴长庆便将他留在营中,并请张謇指点他读书。
此时,张謇29岁,袁世凯23岁。师徒相称的二人都还预料不到,未来三十多年中,他们几经恩怨分合,最终分道扬镳。
就在袁世凯入府的前一年,公元1880年,清帝国的海陆边情同时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