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顶尖学霸(6)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钱伟长原本对物理一窍不通,为了迎头赶上,每天晨光熹微他就溜下床,蹑手蹑脚地走出宿舍,前往图书馆。这一天,钱伟长到图书馆门口,只见一个头发蓬乱的年轻人一瘸一拐地走出来。
钱伟长当时很纳闷,竟然有人起得比自己还早,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昨天整晚都在,他就是,数学系新来的助理员华罗庚。
有别于三钱的报国之志,华罗庚成为数学家,更多靠的是勤奋与兴趣。
由于家境贫寒,华罗庚读到中学就不得不先放弃学业,回老家江苏金坛,帮忙照看杂货铺生意。
他并没有因失学而放弃学习,而是醉心于数学知识,靠《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以及用零花钱买来的《科学》杂志打发时间,不停地算,不停地写,一边做他的会计工作,一边忍着病腿的疼痛坚持学习。1930年,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终于在《科学》上发表。
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听说了这位大隐于市的青年才俊,请学校破格聘请华罗庚为助理员。华罗庚得到伯乐赏识,进入大学,继续钻研他心爱的数学。
1945年,华罗庚一家在所住的房屋门前合影。华罗庚在抗战中完成了他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有一次遭遇空袭,他身体被埋在土中,幸好头部露在外面才得救。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师生,一路南下,翻山越岭,在云南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只存在8年零11个月的临时大学,在战乱之中弦歌不辍,在狂浪之中保留文明的火种。艰苦简陋的校舍忍受空袭的残酷洗礼,培养了3000名第一流的人才。
从剑桥留学归来的华罗庚,带着家人与学校一同来到昆明,有了一间可以栖身的茅屋,两家之间仅仅只用一块布帘隔开,这便是联大师生的居住环境。战时的昆明,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常常是吃了一顿没下顿。据说,连乞丐都不去向大学教授们乞讨,因为当时有个说法,“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即便如此,战火中的西南联大,仍是青年学子求学的圣地。
历史学者何兆武回忆起,他1939年到西南联大报到时,只觉得昆明碧空如洗,天气美极了,而西南联大自由的学风也让他得以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