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话思维与游戏世界观的创作-理论篇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以下文章来源于腾讯游戏学堂 ,作者Xuzhongjing
笔者将以“神话”议题为切入点,探讨神话以及神话思维是如何成为游戏世界观、IP的创作思路和土壤。本文将重点讲述神话思维的理论基础,以及以中国神话体系为例,解构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石以及其折射的情感与精神。
神话思维的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对一些概念达成共识。
(一)虚构是什么?
虚构是文艺领域的一种创作方式,而游戏世界观的创作就是一个虚构的过程。
好的虚构就像一面魔镜,能够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人性与情感的幽微,从而打动玩家。
优秀的虚构未必是现实,但它一定“真实”。
(二)神话思维是什么?
神话未必要有“神”。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象征性和隐喻性思维,是感性的思维。
神话思维并非天马行空,它依托于现实的土壤,用幻想、感性存在的形象去映射现实,从而表现“真实”
神话与游戏世界观的构建都是“虚构“的过程。在虚构过程中,神话思维与理性思维互相补充。
(三)神话原型批评是什么?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通俗地说,神话原型批评的核心观点是——文学是移用的神话。
弗莱认为:近现代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和宗教信仰的移用。小说中的大量情节,如诞生、成长、遇难、胜利或死亡,都是对神话中某位神的诞生、成长、遇难、胜利或死亡的移用。在弗莱眼中,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中尽管人物事迹不同,但表现的却都是原始神话的基本结构,文学是神话的延续,是“移用”神话的结果。
弗莱理论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认为文学的根源在于神话原型而非社会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绝对不能接受的。他只关注文学的共同模式而忽视文学的个性创造,显然不符合文学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