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科学家用十余年找到了防风固沙的“功臣”(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作为我国率先开始研究黄土高原退耕地生物结皮现象的科学家,赵允格以“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的水土保持效应”为研究方向,奔向黄土高原深处……
(小标题)“高原上绣花”
这里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鲜有生命。能抗高温、耐干燥、抗紫外辐射的生物土壤结皮却能在这里形成、发育。
“我们到了野外之后,常常需要趴在地上,脸近乎贴着地面,拿着放大镜观察这些苔藓,看它长在什么样的小环境,是什么种类,伴生的还有哪些物种,就像在高原上绣花一样。”赵允格说,“辛苦我不怕,怕的是我不认识它。”
在黄土高原,存在着大量的中、重度风蚀区、水蚀区及风水复合侵蚀区,同时还存在大面积人为干扰不断的黄土及沙地,这里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鲜有生命。
能抗高温、耐干燥、抗紫外辐射的生物土壤结皮却能在这里形成、发育——定居于地表的藻类生物,以及其中的细菌等分泌出胞外多糖黏结土壤颗粒,积累有机质,进而形成了这里常见的先锋地表覆盖——藻结皮,随着时间的推移,结皮中的藻分泌出更多的多糖类大分子有机物,将土壤颗粒胶结和捆绑起来;时间静静流逝,苔藓长了出来!
“我们到了野外之后,常常需要趴在地上,脸近乎贴着地面,拿着放大镜观察这些苔藓,看它长在什么样的小环境,是什么种类,伴生的还有哪些物种,就像在高原上绣花一样。”赵允格说。
生物土壤结皮干燥、极易碎裂,研究时又需要大块的完整样品,因此采集样品要特别小心,竭力保持样本的完整性。所以,在高原上,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赵允格和她的研究团队,每人捧着一个大盘子,走在黄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见陡坡时,大家齐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着黄土,一点一点往下溜,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于保护手里的样本……
研究方向决定了科研团队必须要深入黄土高原风蚀区、水蚀区及风蚀水蚀交错区,这里往往千沟万壑;而同时,因为研究其动态的需要,生物土壤结皮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贯穿一年四季,为此赵允格每年都会亲自带着研究团队在高原上度过:样地选择、调查采样、盖度调查、种类鉴定、径流小区观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
“雪花落在广袤而空旷的高原上,也悄悄落在赵老师的肩上。那时已经晚上八点多,天完全黑了,气温接近零下十几摄氏度,我们让她回到车上等,她一个劲地摇头,坚持帮我们把采集的样品打包、装车。”这个在陕西吴起野外考察的瞬间,被团队成员乔羽记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