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病逝,享年93岁(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1983年胡锦矗教授工作照(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供图)。
“动物学研究主要分三大类,鱼、鸟、兽,我已经研究过鱼和鸟了,现在让我来研究兽,我是非常愿意的,而且我的硕士研究方向也是脊椎动物。”胡锦矗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胡锦矗便带领一行三十多人深入四川卧龙等地的崇山峻岭,在海拔二三千米的原始丛林中追踪野生大熊猫的踪迹。
大熊猫栖息于高山丛林之中,离群独居,与清风相依、明月为伴,被称为“竹林隐士”,当时世人难睹其真容。因为它们嗅觉灵敏,能发现数公里外的异动,往往人还没有靠近,它就一溜烟不见了。究竟要去哪里找大熊猫呢?
胡锦矗最后决定从熊猫的粪便入手,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内残余的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规律、成长史、发情期等。胡锦矗发明的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通过“胡氏方法”找到的珍惜物种还有金丝猴、牛羚等)。
当时人们对野外的熊猫研究都存有误解,认为只要是去调查,就一定能见到大熊猫本尊。实际上,调查过程中几乎看不到熊猫。即便有时候遇见了,相机还没掏出来它就转身钻进树林中,多数时候都是匆匆一瞥。
就在匆匆一瞥之中,也有让胡锦矗印象深刻的熊猫。有一年,胡锦矗在广元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外救助了一只可能是被豺狼咬伤的大熊猫。这只大熊猫本来应该是生活在保护区的东边,可当时只能把它放归西边。本以为大熊猫会慢慢往东边迁徙,可没想到通过监测无线电却发现,它一直在向西走,最后死在了一片没有竹林的高山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一直向西奔徙呢?胡锦矗到现在仍然很疑惑。
队员们至今还记得,在卧龙漫长的冬夜里,风里雪里奔波了一天后,大家喜欢围坐在火塘边,让暖融融的柴火驱走一身的寒气。火焰拥抱着吊锅,水滚沸着,发出咕嘟咕嘟的伴奏声。在闲暇之时,他们最惬意的就是听胡锦矗讲述与熊猫的故事。